11月19日,记者来到从江县高增乡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雕技艺传承人吴少龙的根雕工艺制品厂,看见吴少龙一边与邻居说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走进吴少龙的根雕工艺制品厂,堆放着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待风干的枯树根,也能见到闪耀着岁月光芒的根雕。
无论是上吨重的大型根雕作品,还是小巧玲珑的小型根雕物件,都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吴少龙介绍,有些作品还与侗族元素结合,融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凭着高超的根雕技艺,来自大自然中不起眼的树根,就这样在吴少龙的手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康莉王道东杨光洪)
吴少龙的爷爷是一位木匠,从记事起,他就经常跟着爷爷一起走村串寨,看爷爷为寨子里的人家做木匠活。受爷爷的影响,小到一把木椅,大到鼓楼、风雨桥,凡是与木头有关的东西,都能激起吴少龙的浓厚兴趣。高中毕业之后,由于家里贫困,吴少龙没能继续完成学业,他选择了去广东打工。在外漂泊的苦日子里,吴少龙经常会想起和爷爷一起做木匠活的场景,更会时常想念寨子里的那片老林子。
“我对木头感兴趣,对美术感兴趣,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爱好的事呢?”吴少龙告诉记者,他是家中独子,得扛起家庭责任,因此,再怎么在外面漂泊,总归是要回到家乡的。
南下打工的那些日子里,他发现根雕这种艺术品,既有陈设实用价值,也具收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很有市场前景。
吴少龙当时就想,自己有木匠的基础,回家创业应该有出路。
就这样,他回到了家乡,以给别人加工原材料起步,慢慢积累、慢慢钻研,逐渐摸出了一套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根雕技艺。
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根雕创作中,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所以,进行创作的大部分时间里,吴少龙都在找木材的路上。
“树不可以砍,只能捡。哪里开山修路了,我都要去转转,看能不能淘到宝。”年,吴少龙得知寨子附近有条路要修,他赶忙跑去,看有没有适合做根雕的枯树根。这一去,还真让吴少龙捡到了宝贝。
“这个树根特别大,长3米,宽2米,树龄起码有年。”为了把这个“宝贝”弄回加工厂,光托运费,吴少龙就花了近元。由于暂时没有好的构思和设计,他把树根弄回了加工厂,没有立马利用这树根进行创作,而是小心放置起来,这一放就是两年。
根雕的过程有七个步骤:选材、风干、构思、设计、雕刻、打磨、上漆。其中最费时间的是构思和设计。
“根雕其实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刀刻下去了,就很难再改动。我从来不在根上画框架,所以我要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三维模型,这也是根雕中最难的一个步骤。”吴少龙说,“让朽木焕发出新生,让根雕具备艺术价值,设计灵感和构思是关键。”
“灵感这个东西真的说不准,我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构思,又花了一整年的时间雕刻,用这个长3米、宽2米的树根雕刻了56条龙,创作出了《民族魂》这个作品。”吴少龙说。
在吴少龙的加工厂里,记者见到了《民族魂》根雕作品实物,这件艺术品构思巧妙、雕琢细腻、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之前有客人出8万元买这件作品,我没舍得卖。其实那个时候家里也挺困难的,但终究自己没向自己妥协。”吴少龙告诉记者,创作出来的根雕作品,并不是为了卖多少钱,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梦想无法用金钱衡量,创作出一件让自己满意、让别人肯定的作品,自己就会感到充实、快乐。
作为根雕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少龙已从事根雕26年,带出了5名徒弟。根雕作为一项非遗技艺,需要传承、保护和发展。只要有人愿意学,吴少龙都愿意收徒授艺。
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吴少龙说:“这些都是与树根之间的缘分,难以割舍。”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大自然赋予的。保护森林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开始做这一行,我就种下了一片树林,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它们也要成材了。”吴少龙告诉记者,虽然根雕的原材料是枯树根,但是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原材料也越来越难找了。在根雕事业和生态保护这两者之间,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或许以后会改行,但心中的热爱一直不会变。
“以后退休了,我就到山上建个根雕艺术馆,与那片树林为伴,让更多的人看到根雕艺术,认识到它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播它的美。我也愿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创作、传承,为根雕工艺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吴少龙说着他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