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锈钢锅具进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铝锅渐渐从家中消失,过去走街串巷倒锅的吆喝声也很难再听到。近日,“小炉匠”刘师傅来到郑宅镇麟溪村,给村民制作铝制品,让我们重新见识了这门老手艺。
在麟溪村一处空地上,“小炉匠”刘师傅刚把手推车停好,村民张大妈就拿着一袋废弃的铝制品赶来。“这些汤罐都不要了,帮我做成一个铲子。”“好的,你先回去,一个小时候后来拿。”张大妈告诉记者,今天听到了吆喝声,她赶紧把家里没用的铝制品收集起来,让师傅加工。“这样倒的锅、铲不易坏,用上几十年都不成问题,比从市场里买回来的要实用、耐用得多。再说,倒锅也是废物利用,易拉罐、家里的破锅、破壶等拿到这里重新回炉,就成了新的锅,所以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张大妈坦言。接到张大妈的生意后,刘师傅开始制作。记者看到,土法制作铝制品工艺简单。只见刘师傅把废弃的铝制品用榔头敲扁,把铝块放在容器里,在炭火炉上加热,当加热到℃时,铝就会熔化成液态。这时需要用勺把液态铝表层的杂质撇出;接着是浇铸,将铝水小心地从孔中注入模具内,让其自然冷却。冷却后,打开模具取出成型的锅具,经过细致的打磨整形,一口锅就做好了。“倒锅火候最重要,火候到了,铝熔化彻底,倒出来的铝锅没有砂眼,结实耐用!”刘师傅说道,倒锅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铝水温度的高低,全凭肉眼辨色识别,浇铸时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废品,这靠的就是技术和经验。”
据悉,刘师傅今年64岁,20多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走街串巷给村民制作铝制品。由于很少有人会抱着坏锅漏壶跑几里地去修理,所以他们必须在街巷村屯的住户中寻找生意,每天推着车走十几、二十里路并不新鲜。以前“小炉匠”在有了活之后,便在街上找一个合适的地儿把挑子往地上一撂,先拿出一个小马扎往上一坐,再让顾客把要修的活拿来看,能否修,怎样修,只要看一眼,心中就有数。“现在只够糊口,我们这行当没有固定收入的,有时候活多收入就多,没活干的时候也是有的。”李师傅苦笑着。在过去,物美价廉的铝制品相当受欢迎,行业辉煌一时,手工艺人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但现在,市场对手工铝制品需求逐渐减少,所以很多手工艺人也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很辛苦的,基本每天都要出来,风吹日晒。我年纪大了,做了一辈子小炉匠,也就不想去改变了,多少还是有人需要我们的。”说罢,刘师傅又开始忙自己手里的活。
刘师傅专心做着,边上村民安静得看着。大家都像是在期待一件艺术品的形成,满心欢喜。村民郑大哥一边看着,一边举着手机录制,“这是很老的一门手艺,已经失传了,看到他我感到很亲切,我把他整个图画都录下来,留给后人看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像小炉匠这样的民间手艺人早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因此,许多的手工艺和民间的绝活现在好多已经失传了,成了人们永远的记忆。
来源:浦江微讯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