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收藏一对清代中期制作的精美贝雕鱼艺术

贝雕,是手工艺人们选用五颜六色的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按照事先构思设计画面的需要,再经过剪取、车磨、雕琢、抛光、堆砌、镶嵌、粘贴等工艺,精心制成的一种工艺品。

下图为清中期制作的贝雕鱼艺术品一对。

清中期制作的贝雕鱼一对

贝雕工艺以雕镂精细、镶嵌自如、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冰晶玉洁为其特点。一般经过设计绘图、精选贝料、打稿取材、打磨坯件、雕镂刻划、酸洗除污、上色加彩、镶嵌安装、上光打蜡、装饰配座等工序,其中以雕镂刻划较为关键,是表现物象的主要手段,因而要求异常严格。

贝雕艺术的原料一般多来源于浩瀚的大海。

大海中生长的贝壳种类很多,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对古人来说,来自大自然的很多物品都是可以应用于生活当中的。有些时间久了又会被加工为具有艺术风格的生活用品,再后来甚至成为单纯用于欣赏的艺术品,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中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

清中期制作的贝雕鱼之一

作为天然生命的附属品,贝壳的色彩和纹理有的很是美丽,有的还是很奇妙的反光体。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贝雕艺术历史极其悠久。自古以来就成为记载着人类艺术和文明知识的载体,展示着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清中期制作的贝雕鱼之一

远在五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期,古人们就能就地取材,把贝壳穿成串链作为装饰,这可以说是贝雕艺术的起源了。

从商代到秦代,作为贝类中的一种,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这就是货币的早期形式贝币。

在春秋战国时期,贝壳曾经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甚至还用于马饰、车饰之用。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三成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

此后的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色泽,能够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俗称“螺甸”,这种工艺而今在我国的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宋朝、元朝前后,中国民间的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已经十分流行。其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以及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贝壳制品色彩绚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

作为传统工艺,贝雕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优质的贝雕工艺品往往经过装裱,有的还配有底座,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贝雕艺术巧妙的将人类生活与大海的产物结合起来,可以说贝雕是海的大自然珍宝与人类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兼而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艺术的格调美和人类知识与技能的依附美。

下图为清代广州十三行贝雕镂空宗教人物图挂件。这类贝雕艺术品,制作上采用完全西方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的工艺制作,是当时广州作为清政府唯一一座对外经贸口岸的工艺品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

清代广州十三行贝雕镂空宗教人物图挂件

清代以来,贝雕工匠们根据客户的审美需要,在造型和纹饰精心设计,选择上好的贝壳材料,精镂细刻,随形施艺,在众多贝雕作品中,形成了构图新颖别致、造型生动逼真、雕工精巧细腻的艺术特色。

清中期制作的贝雕鱼艺术品一对

上面展示的这对贝雕鱼,简洁而生动,是贝雕艺术佳品,曾在某艺术拍卖会上面世,现展示于此供各位欣赏。

原创作品首发,版权所有,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