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威的铜奔马和铜牦牛。
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俗称“马踏飞燕”,是年从武威雷台出土的一件罕见的艺苑珍品。
铜奔马身高34.5厘米,长45厘米。马首高昂,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龙雀,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尾部,势若飞腾,不仅造型优美动人,而且成功地利用了力学原理。
铜奔马的制造者,以高超精绝的技巧,把奔马所具备的力和速度融合成为充沛的气韵,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浑圆有劲而呈流线型的躯体,四条正在飞奔的马腿和踏石有迹的马蹄上。虽然奔马三足腾空,全身的着力点仅集中在展翅飞行的龙雀背上。却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天马行空”运动速度和整体重量平衡的造型。而那只龙雀,正在全速飞行中回过头来,真是将现实生活和丰富想象相结合的杰出创造,成为当今世界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因而在应邀赴纽约、伦敦、巴黎等地展出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铜奔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还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古时的河西是绿草繁茂之乡,骏马生息之地。据《汉书》、(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年),河南南阳新野有一个叫暴利长的小官,因犯罪被充军到河西,从事放牧,在牧马的过程中,他发现经常有野马群出没,其中有一匹生得异常骏美,便设计降服了它,献给了爱马成癖的汉武帝。为了渲染这匹马的珍贵,他又谎称此马是“天马”。汉武帝见此马确为人间少有,信以为真,认为这是他最尊崇的太乙神恩赐的.又联想到刚得到的一件商周时期青铜鼎,觉得这是“样瑞”之兆,特为此下“宝鼎天马诏”,赦暴利长无罪,延为上客,并作有“太乙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褚。聘容舆兮跄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的“太乙天马”之歌。从此,河西出天马已为人人皆知。所以.铜奔马在河西出土不是偶然的。
现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已仿制成功各种规格的铜奔马工艺品在各旅游商店均有出售,可供国内外游客选购。
铜耗牛,是继铜奔马之后甘肃艺苑中又一件珍品,有民族瑰宝之称。
铜耗牛系从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出土。牛身高0.7米,腹径0.3米,背高0.51米,角长0.4米,体重80公斤。系我国出土文物中首件耗牛青铜器。
铜耗牛造型古朴、宏重;结构严谨、逼真;治炼技术高超、绝伦,是考证和研究安木多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耗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的雪原骄子,自古以来就同藏族有密切联系。几乎可以说藏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耗牛。耗牛肉质鲜嫩,瘦肉多,独具香味;耗牛奶的乳脂率比一般奶牛高一倍多,藏民们用它打制酥油,曲拉和酸奶;耗牛皮是上乘草料,有“草中之王”之称;藏民们用的帐篷、绳索、口袋、揭布都是牛毛制品;牛角加工可制成工艺品和妇女们特别喜爱的牛角梳;牛骨能加工成骨胶和骨粉等;而牛粪则又是藏民的能源。特别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耗牛穿雪山、膛溪流.为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藏族史料记载。藏族原始宗教“本布教”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耗牛被称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当时宰杀一头耗牛必须经过教徒念诵长经遍方可。后来教徒将白耗牛尾巴盘结于发辫处,并用三个红色唬拍珠做标志缀饰于发梢,以象征本宗教教丁兴盛,教规森严而虔诚。当时的宗教活动中渗透着许多封建迷信色彩,如在跳绳活动中,以黑耗牛头面做为神圣、正义、威严、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在修造寺院或获胜归来时,由教长选择力大无穷的雄耗牛,经过祈祷教化后用神龙降妖箭射死之后,用清油熬其骨,用青裸酒将骨头冲洗干净,在头骨未完全干之际,用墨笔写上经文、咒语,经教长选涌经典.按照特定方位,掩埋于2米以下地层,在其周围,随置利刃藏器一柄和耗牛全尾一个,这便是所谓驱邪镇山三宝。仅从这一点看,耗牛自古就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所以铜耗牛的出土与藏族原始宗教中的“神牛供奉”不无关系。
现在有关部门已仿造成功各种规格的铜耗牛工艺品,作为珍贵的旅游纪念品供各位宾客选购。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