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玉雕市场上一个的类型,“金镶玉”广为人知,也颇受消费者青睐。但在当代拥有“金镶玉”制作工艺的玉雕大师,似乎很少有人听说。这背后的原因可曾有人想过?
市场上常见的一种金镶玉笔者曾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讲述过“金镶玉”的概念。其实说到底“金镶玉”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泛指 金和玉石镶嵌结合的工艺品。通常大家在市场上看到的金镶玉制品,主要是一种类似首饰镶嵌的玉饰挂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在玉器表面勾槽嵌丝磨平的“错金银”工艺制品,也属于“金镶玉”。
与玉器表面平齐的错金玉器“错金银”工艺的金镶玉要求嵌入的金丝与玉器表面平齐,达到自然平滑、宛如一体的艺术效果。因此,相较于市面上普通的“金镶玉”消费品,其加工难度更大,根本无法大量生产制作。
博物馆中展出的嵌金镶宝玉器市场上少见到这类东西证实此原因,人们往往要在博物馆、作品展览、拍卖会等特点场合才能偶尔睹其神采。而正是这样高难度的“金镶玉”工艺中存在有玉雕大师,若很少看到“金银错”玉器作品,又如何了解相应的大师呢?
所以,今天笔者打算和各位聊聊行业内目前以金银错玉器创作知名的几位玉雕大师。让大家了解他们所作的努力,了解他们作品的特点,认识到他们作为一门工艺绝技传承者的坚持与担当。
古代铜镜上的金银错工艺装饰在介绍人物之前,先简单说说“金银错”这门工艺绝技的历史。其实“金银错”工艺出现的很早,早在商代就有应用,但是它长久以来多是作为金属器物的一种装饰技法。
清代痕都斯坦金银错嵌宝玉器将“错金银”工艺用在玉雕中是从清代开始出现的,而且是以一种来舶来品的形式出现的——痕都斯坦玉器。到了清末由于国力衰退,玉雕的制作日渐衰落,更加耗财费工的金银错玉器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应的制作工艺渐渐失传。
老艺人潘秉衡的压金银丝嵌宝玉器作品民国期间,一位叫潘秉衡的琢玉高手在后,经过个人的研究才又恢复了玉器薄胎压金银丝嵌宝石技艺,也即金镶玉中的“金银错”工艺。建国后,潘秉衡成了玉器合作社的一员,将这门工艺绝技传承下来。以下要介绍的几位当代金银错玉器创作大师,也与潘秉衡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创作中的马进贵大师位要介绍的是马进贵大师。马进贵年出生于乌鲁木齐,17岁考入新疆玉雕厂,踏进玉雕艺术之门。年在被派往北京玉雕厂学习期间,因看到一件潘秉衡“老艺人”的压金丝玉器作品而萌生学习的想法。无奈,老艺人已于年8月仙逝,所以只能自己钻研。最终经过长达七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做成了一件“墨玉错银丝鹗”。
马进贵大师作品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已经初步掌握了错金银技艺的马进贵,并没有施展这门绝技的机会。直到年,一切条件成熟,他才又重新拾起这门手艺,进行创作探索。年,他的作品“白玉错金镶宝石西番壶”和“黑碧玉错银镶宝石西番壶”“天工奖”上亮相,一经展出便名动业内。绝迹多年的工艺又浮出水面,让他也因此被称“中国金银错的 人”。
马进贵大师作品马进贵大师的作品严谨精致,部分作品带有强烈的西域文化特征。他常以金丝银丝长根据玉石色彩质地搭配使用,纹饰多采用经典的伊斯兰经典花纹图案及文字,且常加上一些彩色宝石的镶嵌搭配点缀,作品往往给人留下一种端庄华贵、风格鲜明的印象。
手捧作品的杨根连大师第二位擅长错金银的玉雕大师杨根连,和马进贵大师一样,也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掌握了这门技术。年进入北京玉雕厂的杨根连,似乎是一个技术控,非常喜欢钻研各种玉雕绝技,薄胎技艺尤为精绝。他也因此拿过多次行业设计创作比赛的一等奖,年还进入了厂里的技术科创新组。
杨根连大师作品虽然杨根连的错金工艺是他在离开北京玉雕厂之后才钻研出来的,但也和潘秉衡不无关系。同在北京玉器厂,潘秉衡的作品作为全厂上下学习的典范,也影响和鼓舞着杨根连的研究和创作。最终花费数月功夫后,杨根连解决了金丝容易脱落的难题,其《金镶玉》系列作品,也在年拿到了中国玉器百花奖的金奖。
杨根连大师作品杨根连大师的作品通常以嵌金丝为主,很少用银丝,也基本没有镶嵌其它有色宝石。当然,他的作品也延续了遗忘技术的追求,一方面将薄胎工艺发挥到 ,另一方面又设计了一些扭、转、开、合的机关,整体呈现出轻、薄、巧、绝的艺术特色。
工作中的王金兰大师第三位擅长错金工艺的玉雕大师叫王金兰,是一名女性玉雕艺人。相比较前两位,知道王金兰的人相对较少,但是从工艺的传承角度上来说,她和潘秉衡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年王金兰与师傅王永海(左)、潘秉衡王金兰是年进入 玉器生产合作社,是合作社当时招收的首批女性玉雕学徒。而潘秉衡当时也正好在 玉器合作社做艺术指导,而且王金兰的师父王永海则是潘秉衡的同门师弟,有这样的关系,王金兰自然也得到潘秉衡的诸多指导。她所掌握了的玉器金银错以及嵌宝石工艺技巧,可以说是来自于潘秉衡的嫡传。
王金兰作品《压丝嵌宝杯》不过,王金兰似乎更醉心于教育事业,年就出任了福建惠安工艺美术技校校长兼讲师,年后又在北大资源学院下的一所美术学院任教,培育了一大批玉雕人才。她的作品则是在年之后才出陆续出现在行业的一些评奖中,其中《金镶玉八宝链瓶》和《金镶玉彻悟》分别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和银奖,作品《压丝镶宝杯》则获得了天工奖 工艺奖。
王金兰作品金镶玉《彻悟》可能由于在北京玉雕厂呆了相当长的时间,王金兰的金银错玉器作品中明显遗留着传统玉雕的气息,无论是玉器作品本身的造型还是压丝纹饰的处理,都显得浑圆厚重,缺乏精致之感。不过笔者也看到了,她的一个优点就是对金银错的运用没有局限于器皿或首饰,其作品《彻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年轻一代玉雕艺人的错金玉器作品以上三位当代玉雕行业中的金镶玉制作大师,他们或许在行业之外不如其他玉雕大师知名度高,但对这门压丝嵌宝的金镶玉工艺来说,他们是重要的传承者,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国内目前不少年轻的也在学习传承这门技艺,其中有不少正是他们的弟子。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要求删除。
本文系个人原创作品,作者艺刻树,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