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绣娘能干,绣娘扶贫车间织就缤纷小康路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带领老乡致富,内心满是幸福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

有一家绣娘扶贫车间

创办人陶琼莉夫妇

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让苗族妇女在家就能有收入

一起来看绣娘扶贫车间的故事

“对,要这样,向右上方挑针”“走针均匀,绣得更美”……日前,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乡伍家村村民项会英家里,又凑齐了全村的绣娘。屏边县绣娘扶贫车间负责人陶琼莉乘车俩小时,再次进村指导刺绣技艺。

年,陶琼莉和丈夫侯振伟下岗,夫妻俩搞过种植,发展过养殖,还做过餐饮,卖过汽车配件,但都不成功。年,两口子一起去打工,一干就是9年。其间,侯振伟从事民族工艺产品营销,陶琼莉从事丽江东巴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等工作。

陶琼莉向法国游客介绍屏边刺绣

“我们屏边苗族刺绣多好呀,现在也鼓励返乡创业,我们何不回家创业?”陶琼莉回忆当时的想法。年,夫妻俩回到屏边开始创业之路。当时资金不够,但因为享受到了“贷免扶补”政策,夫妻俩贷款8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累计投入30万元,建起刺绣加工厂,年正式更名为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制品厂。后来,一直把刺绣工艺的根扎在农村的制品厂,又成为屏边县绣娘扶贫车间。

企业销售慢慢走上了正轨,熟练工短缺成为瓶颈。陶琼莉想到了进村做免费培训。“先动员刺绣骨干,骨干赚到钱,那些想学刺绣的人自然会加入进来。”如今,陶琼莉的刺绣培训不再难组织,全县参加陶琼莉培训的绣娘已经超过名,覆盖了所有乡镇。“最开心的是,越来越多完全不会刺绣的年轻人,也开始积极报名参加。”

年,越来越红火的扶贫车间计划修缮厂房、购置设备。恰好,对口帮扶屏边县的上海市徐汇区扶贫干部上门调研扶贫工厂,拿出30万元资金扶持,给工厂发展又添了一把火。

虽是扶贫车间,可为了能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陶琼莉并不要求工人天天进车间,厂里的贫困户大多在家刺绣。“留守妇女要照顾孩子照顾田,她们在家工作更方便。”陶琼莉厂里如今光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超过20户,少的一年能赚五六千,多的一年破万。“我们厂一年付给绣娘的工资超过18万元,这些可都是绣娘们用农闲时间‘绣出来’的收入!”

“做刺绣,能增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刺绣的越来越多,甚至部分贫困户家里主要收入就是刺绣的工钱,陶琼莉不敢怠慢,她时不时就接到客户的电话。“现在绣娘铆着劲‘绣’,我可得把她们带上脱贫路。”

延伸阅读

近年来,屏边县将苗绣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搭建“绣娘扶贫车间”,开发苗绣、挂画等文创产品,带动留守贫困家庭妇女学技术、增收入、促脱贫,撑起致富半边天,织就缤纷小康路。

深挖潜能

以实现贫困家庭妇女凭手艺脱贫致富为目标,紧盯民族刺绣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民俗文化积淀,坚持把苗绣产业培植发展为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挖掘、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走出去”参加南博会、文博会等各类展销展演,组织刺绣技艺比武等多元化展示,推动苗绣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培训提升

以提升手工艺人标准化生产能力为抓手,深入开展刺绣技能提升培训,为“绣娘”量身送技上门,并结合现代时尚元素,不断丰富、创新产品类别,满足消费需求,推进苗族刺绣文化传承,累计举办“手工艺‘绣娘’产业化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8期余人次,有效带动刺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扶持

加大贷免扶补、小额信贷、发展循环金等扶持力度,探索出“公司+新主体+工作站+绣娘”模式,引导贫困妇女发展指尖经济。建成绣莉丰乡、太平村绣娘坊等2个扶贫车间和8个绣娘工作站,顺利打造20座家庭绣梦工坊,吸纳贫困妇女余人就业,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居家创收两不误”。

创新发展

成立多彩蒙苗族刺绣协会,着力将刺绣产业发展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动能和加速器。牵头搭建苗族刺绣手工艺品展室,拓宽宣传平台,推动文创产品变现为商品,在省州级刺绣展示评比、学术交流中获奖10余次,先后吸引发展会员70余名,全县注册民族服装个体户30余户,发展加工个体余户。

来源/云南女声综合云南发布、人民日报、红河州委宣传部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姚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