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手工工艺中,有很多原本是皇家御用品,后来传入民间,这些手工艺术做工精细,有讲究,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欣赏。
1、京绣
京绣,又称为宫廷绣、宫绣或手绣,是燕京八绝之一。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京绣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等,由于其严格而标准的宫廷艺术审美规范,其技术精湛、用料讲究,和民间绣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京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辽代则步入高峰。据史料记载,辽在当时的燕京专门设立了绣院,所制的“宫廷绣”主要用来供奉宫廷给帝王、侯爵服饰之用。京绣以蚕丝绒线、高级棉缎为原料,经过刺绣艺人精心绣制出各种图案。
到了元代,金银线用于京绣,成为京绣中最好的针工,工艺复杂、材质贵重,所绣之物十分精致、贵重珍奇,足显皇家的金碧辉煌。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极少见到,成为京绣的特色绣法。
明代之后,京绣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到了清代,尤其是光绪年间,京绣被誉为“宫绣”,发展更为兴盛,甚至名扬海外。当时的京城,由于京绣艺术的影响扩大,民间也纷纷效仿,京绣在清代最为兴盛。
京绣属手工刺绣,所以在今天机绣发达的时候,为区别于机绣又名“手绣”。京绣在解放后,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当贵重,针工巧妙得体,色彩绚丽豪华,格调高雅。
2、北京补花
北京补花,亦称“贴补”,北京名产。大体继承了传统刺绣“堆绫”、“贴绢”等技法。远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绢绫贴补花卉的民间手工艺品。
补花以棉、麻、化纤、玻璃纱、生丝等为面料,用不同颜色的凤尾纱,分别剪切成各种形状的花瓣、花叶,经精心粘贴,然后采用不同针法进行缝缀刺绣而成。一件补花制品通常要经过主、次30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
补花植根于传统文化,流传千年的堆绫子就是补花工艺之祖,堆绫子是刺绣的一种变体。它以贴绫代绣,用薄绫或软缎作厚料,按纸样剪出各种绫花,挽上边,再把一个个散瓣队萃成各具情态的花朵,贴在绫底上,用栖针工艺以丝线缝缀成具有层次感的图案,这就是使它能从刺绣工艺脱颖而出,与刺绣相媲美的特征。
北京补花颜色有深浅变化,制成的花朵色调和谐,自然层次清晰,富于立体感。把它贴在布底上,如浮雕般微微突起,给人一种丰富的艺术感受。
3、满族补绣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满族文化中有补绣,那么,满族补绣是什么样子的呢?补绣是刺绣的一个分支,也叫做钉线,但补绣并不是用色彩艳丽的丝绸,而是用色彩简单的织布做为材料。
满族民间补绣不仅是为了装饰、美化生活,同时也反映了满族人民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和审美习俗,因而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功利性等特征。
从绣品功能意义上看,大多是满族姑娘为自己刺绣的嫁妆,因而补绣纹样往往与幸福、爱情、命运等连结在一起,倾注了她们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满族补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在民间仍保留着大量佳作和精品,急待我们去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以丰富我国的艺术宝库。
总之,这些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深厚文化与工艺基础,传承久远,有着很深的文化价值,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值得中华儿女弘扬与继承,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从你我做起!
喜欢的朋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