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今位于今湖南省邵阳市内,踞资江之上游,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宝庆地处湘中丘陵地带,属于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气候温和湿润,盛产楠竹,为湘南四大林区之一,自古以来竹器制作业便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明代晚期,宝庆竹簧开始出现,制品做工十分精美,呈黄橙色泽,有晶莹透亮之感,但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制竹刻时,需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一系列工序后,将其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上,再抛光打磨,并运用不同的手法雕刻图案于其上,一般取材自人物、山水、花鸟。由于竹簧制品如象牙般光洁,被誉为“竹象牙”。至清代,宝庆竹簧进入全盛时期,形式图案更为丰富而绚丽,制作也更为娴熟精美,成为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宝庆地区经济发达,人文昌盛,陈设珍玩之风大兴,竹木雕品等小件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收藏赏玩之物,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同时,文人雅士出于嗜爱古董珍玩之所好和琴棋书画之所用,开始对本地竹艺品种、形制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现今留存的实物资料来看,最早的宝庆竹刻艺术品是潘一龙的竹雕笔筒。潘一龙别号云山樵子,是宝庆竹刻创始人之一。他所刻的山水花鸟人物全无刻意,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该时期宝庆竹刻主要流行圆雕和透雕这两种雕刻技法。宝庆竹刻艺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后,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竹制佳器。
宝庆竹簧的发展与源远流长的湖湘竹艺密切相关,它成功地将竹刻艺术拓展到一个有别于传统竹刻的新领域,派生出各色新式表现手法,为竹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竹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