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时代,一些“慢”元素火了。
比如,手造。在互联网上,李子柒、手工耿、阿木爷爷等传统手工艺人,将一炊一饭、一针一线、一钉一铆进行别样呈现,圈粉无数,唤起公众对手造更广泛的情感认同,也获得市场认可。
在互联网下,涌现出越来越多选购手造产品、体验手造技艺的实体店。今年“五一”期间,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人气很旺,匠人的“独门绝技”、聚集着烟火气的手造市集,吸引众多游客沉浸式体验。
“手造”者,“手制”也。在这个机器工业生产当道的“快”时代,“慢”手造何以“逆行”走红?
一
手造,就是建立在传统技艺基础之上,经创意转化而成的作品。千百年来,它们凝结了集体的智慧和生活的美学,代代相传。
今天,手造穿越千百年时光,以多样化的面孔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吃”圈,太多手造食物以“特色小吃”的名号成功出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单的螺蛳粉,从广西柳州走向全国,一年卖出上百亿元。有多年历史的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既是当地百姓的日常主食,也是逢年过节具有仪式感的民俗标志,年销售过亿元。
在“穿”的领地,手造技艺大放异彩。近几年,国风劲吹,作为华夏文明具象载体的汉服在民间大热起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穿着,感受传统服饰的美妙。有数据显示,汉服消费者规模年已达到万人,预计年将达到万人。苏绣、蜀绣、粤绣、湘绣等刺绣技艺也逐渐跳出传统服饰领域,与现代服饰牵手,与高端服饰品牌跨界合作,让老技艺焕发时尚光芒。
手造在“用”上的作为就更广了。已有多年历史的青岛大欧戈庄村鸟笼,如今凭借精巧的技艺,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欧村形成了年收入超万元的手造产业。还有“飞”遍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潍坊风筝,走向“一带一路”沿途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即墨花边,经十二道工序、万次锻打的章丘铁锅……
手造还乘借互联网东风,活成“国潮”“网红”,走进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美食博主李子柒是成功的手造内容创作者,她在视频中制作宫廷苏造酱等古典美食,边学边展示蜀绣技艺,还原整个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全球亿万观众,跟随李子柒的镜头走进了手造世界,见证手造技艺的精湛,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被网友称为现代鲁班的阿木爷爷,靠着玩木头走红网络。他用榫卯技术制作足球,不用一滴胶水一根钉子还原多年前的鲁班凳、古代的木拱桥等。过去几年间,这些木制品的制作过程被拍成视频陆续发到网上,数百万粉丝长期蹲守短视频平台,只为第一时间欣赏木工界的“中国功夫”。
二
在技术赋能下,工业发展加速迭代,从“机械化换人”,到“自动化减人”,再到今天的“智能化无人”,工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相形之下,以手工技艺见长的手造则慢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认同和需要。手造,在这个时代,正在发挥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它满足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人们讨厌撞衫,讨厌千篇一律,手造为人们带来了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最传统的往往就是最独特的,传统剔犀工艺制作的首饰盒,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制作的桌布、黎锦被……这些手造耐用又有审美意趣。
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和情怀的共鸣。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是标准化的、冷冰冰的,而手造产品则注入了匠人对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饱含着独有的个人情感。面对手造,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体味文化的传承,感受来自手作的温暖情愫,忍不住对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展开想象。
它让人在“好生活”外感受“美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不少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文艺范儿的、有腔调的慢生活方式。一股手作风潮在城市中悄然崛起,人们亲手制作掐丝珐琅、木板年画、陶艺等,在穿汉服、逛古城、围炉煮茶中感受历史文化,在制作体验中感受“慢下来”的生活乐趣。
它留住了古老的指尖工艺。让碎瓷片“重归于好”的临沂锔艺、毫厘之间见乾坤的细纹刻纸、“足下彩虹”彩条工艺鞋……每一丝褶皱、纹路,每一针一线,都是手艺人指尖神奇的造物术,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起源,这些精湛工艺传承千年,值得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它守护着一方特色,延续着文化根脉。手造长在非遗之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饱含手工创意,拥有文化之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之一,手造之作屡登大雅之堂,如走进世博会的莱芜锡雕,先后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巨野工笔牡丹画,生动地表达了地域文化,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
传统手造正以各种创新方式重放光芒,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手造要完成从传统技艺到小生意再到大产业、大品牌的升级,成为文化“两创”的重要推动力,还要再加把劲,迈过“两道坎”。
首先,手造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现代工业蓬勃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对手造形成了替代,不少手造逐渐失去市场,淡出我们的视野。此外,因为对手造的认识和理解有断档,导致缺乏认同,使得一些手造技艺后继无人,有的已经失传。
想在工业时代走得更稳、更远,手造先得走出村头村尾,走进百姓视野。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手造博物馆、手造综合展示中心……近年来,全国各地打造的专业场馆、展览活动,为手造提供了很好的集中展示平台,成为好玩又好逛的文化体验打卡地,大大提高了手造的曝光率。
除了用好、用活这些大场馆、高平台,百姓身边多种多样的“小展台”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随着青岛历史老城区复兴渐入佳境,越来越多如城市记忆馆、老街里、星星集市这样具有文化特质的线下场景亮相,为市民能沉浸式、高频率体验手造提供了丰富的载体。还有一些手造特色街区的打造,在学校、社区、景区等地设置手造展区,都能让手造产品和传统文化更多地亮相,与市民亲密接触。
其次,手造需要被更多人用到。
手造能穿越千百年传承至今,是因为被需要、有市场,靠的是历代手造人不懈的坚守和创新。在技术更丰富、需求更多元的当下,手造想活下去、火起来,更需要继往开来,吸收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再一次带起流行的文化风潮。
做好创意、创造、创新,让传统手工技艺符合当代审美、满足功能所需,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像即墨花边不仅开发了手袋、茶席等新产品,还将花边与剪纸、油画、国画等艺术结合,打造出许多“跨界”商品,迎合新需求,开辟新市场。
主动“触网”,拥抱科技,让手造借助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技术新模式,拉近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距离,精准匹配需求,赢得广阔市场。
传统遇见创新,创意遇上美好。今天,手造找到了新活法,“指尖上的烟火气”正越烧越旺,期待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来源
青岛宣传
编辑
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