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6月13日电(记者李松)老李没想到,自己编的竹篮、竹椅这些“土货”,如今还值钱了,外边来的游客要买,村里的合作社还准备把它们拿到网上去销售。
篾刀一手横握,另一手指尖紧捏竹条,两手一齐用劲,青竹皮与黄芯顺势剥离,每撬开一个竹节,还能听到“嘣嘣”的脆响。不一会儿,一条柔顺的篾条就划成了……老李手上长满老茧,竹编的手艺可不输人。
老李名叫李治安,今年68岁,是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人。猎神村地处梁平百里竹海核心区域,村里光竹林就有多亩。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平竹编技艺,曾是村里人祖祖辈辈农耕劳作的看家本事。
“以前搞竹编,也就是为了装装米、淘淘菜,都是自家用,哪还想过编出来卖钱呢?”李治安说,前些年大家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在村里还在搞竹编的没剩下几户。
竹编工艺重新“活”起来,是年之后的事。从那一年开始,村里搞起乡村旅游,村干部和群众合计,村里有哪些资源能吸引游客?思来想去,觉得开发竹资源最靠谱。
“竹子到处都是宝,竹笋等食材新鲜好吃,我们就开发出‘全竹宴’;竹林里能游乐、能休闲,村民就顺势发展起‘竹家乐’。”猎神村村干部李安超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竹编制品是村里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
“我一天大约能编两个竹篮,每半个月给村合作社集中交一次货。他们包销路,我就负责投劳力出技术,别的都不用管。”李治安说,竹编也不费太大劲,正适合有闲工夫的老年人干,一个月有多元收入。因为有钱挣,村里已有近20户农民重新拾起了竹编技艺。
“看到原生态的竹篮、竹椅受到游客欢迎,我们在村里还专门开辟了竹制品工艺陈列馆,并准备新开发竹制婴儿床、小茶几等新产品,进一步拓宽销路。”李安超说。
“非遗‘兴’在百姓家。尊重历史传承,活化用好非遗技艺,正是助推乡村产业、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告诉记者,在梁平,很多独具特色的农村非遗技艺,不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而是普通农民家里的营生门路,这样的技艺更有生命力。
在梁平区礼让镇,作为市级非遗的礼让豆棒制作技艺,养活了全镇多户农民,每年能创造上亿元的产值。
礼让镇同河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豆棒制作专业村。在村民古光翠家,制作豆棒的炉火燃烧了30多年。从泡黄豆、磨豆浆、烧豆浆到裹豆棒、烘豆棒……早上5点刚过就起床上工,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多,所有豆棒制作工序都由古光翠两口子完成。
古光翠做出的豆棒口感软糯,质量上乘。“扣去物料成本,收入可以。”古光翠一边接受记者采访,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不肯停下。
靠着这个手工传统技艺,古光翠对生活的好光景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