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黄岩翻簧竹雕守望者推陈出新延续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启松 范宇斌 摄

中新网台州5月1日电(记者范宇斌)“艺术永无止境,传承古老民族文化,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启松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翻簧竹雕是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民间传统工艺,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至今已逾百年历史。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名雕。

罗启松的翻簧竹雕作品范宇斌摄

黄岩是中国最早创制翻簧竹雕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保存这一手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随着翻簧竹雕传承式微,而今掌握这一技艺的人寥寥无几,85岁的罗启松是无数不多的坚守者,并不断求索创新与发展。

“纵横削竹取精华,嫩黄雅致媲象牙。应物传神精雕琢,胜如琥珀雅俗夸。”走进位于黄岩九峰公园的罗启松翻簧竹雕名家工作室,罗启松正向游客介绍,翻簧竹雕融绘画技巧与雕刻手法于一体,有画面、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

罗启松向记者谈起和翻簧竹雕之间的情缘,“我从小爱画画,自学《芥子园画谱》,临摹各种技法。22岁时,本想报考艺术学校,偶然的机会,被破格招进了黄岩翻簧厂,从此结缘翻簧竹雕。”

进入翻簧厂后,罗启松显得有些“另类”,别人打样需要先用铅笔勾勒,他拿的却是毛笔。在罗启松看来,“用铅笔只能画一块岩石,而我用毛笔可以把整个山水都画出来。”有了绘画基础,尔后刻苦练习雕刻,不到三年罗启松就出师了。

20世纪60年代,黄岩翻簧竹雕曾迎来短暂的辉煌,一大批翻簧工艺品出国展销。改革开放后,西方木制品玩具传入中国。翻簧厂亦应市场经济需求,转型生产木制礼品。

年,黄岩翻簧厂再也不做翻簧竹雕,罗启松深受打击,心中立志要将翻簧竹雕重新拾起来,“至少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

“只有把翻簧竹雕传承下去,才是我的愿望。”年,罗启松退休后开始潜心研究并创新翻簧竹雕的技艺。

罗启松的翻簧竹雕作品范宇斌摄

在他看来,想要掌握翻簧竹雕技艺,绘画、雕刻是基础,还要有书法、文学、诗词等修养。“而想真正驾驭这项技艺,更需要拥有独特的思想与创新。”

九峰山、永宁江、大陈岛、天台山……家乡台州的山海风光常是罗启松的创作灵感。“过去雕的作品古代山水居多,现在我会融入当代风情与时代气息,比如最近我就在创作一幅展现黄岩‘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主题的作品。”

翻簧竹雕通常是去竹衣,露出竹簧,再在竹簧上雕刻。前些年,罗启松尝试留着一点竹衣,让翻簧竹雕更有立体感。他还曾尝试用硝酸腐蚀,让竹簧有层次感后,再雕刻。

罗启松的翻簧竹雕作品范宇斌摄

“新竹的颜色很淡,过几年后,竹表面会被氧化,呈现出红色。”罗启松便利用竹子氧化后变色的规律,创造出一种浮雕法:在竹制品上先雕一层,放置上几年,等表面竹色变红后,再雕第二层,这种雕法把竹子自然色充分利用,还不易褪色。

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竹雕的主要装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能在厚度不到半毫米的簧面上表现出画面的不同层次,精致异常。

罗启松在学习、吸收传统技法基础上,悟出了用刀刻来表现山水画种的斧劈皴。“以前常用披麻皴刻法,现在增加斧劈皴,点线面结合,云雾气象自然,山水也更有气势。”

在线雕山水创新的基础上,他还创立一套成熟的浮雕山水技法,将浮雕人物与花鸟的技法用之于山水,并在浮雕山水中融刮、铲、点、皴等刀法,层次丰富,气韵生动。

造型方面亦不断创新,罗启松把翻簧竹雕做成花瓶、屏风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他曾用竹子制成36个面,拼接成1个花瓶,花瓶的弧度接近于圆。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众就业观念的改变,黄岩翻簧竹雕陷入了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的尴尬局面,亟待保护传承。

“保存技艺的当务之急就是不断培养新人,让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为此,罗启松每个周末都到工作室,向游客讲解翻簧竹雕。

如今,罗启松的儿子罗文弛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也慢慢地走上了传承翻簧竹雕之路。

谈及未来,罗启松期待翻簧竹雕能够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科技与传统相结合,让翻簧竹雕走进千家万户,焕发新的生机。(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