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坚守贵溪市这一传统手工艺你还记得

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http://m.39.net/pf/a_4564815.html

塘湾古街

依然坚守在旧时光里的

除却元宝篮、铁匠铺、谷酒坊

还有一位箍桶匠老艺人

用53年的岁月

在一斧一刨,一敲一凿中

圆满着自己的人生

箍桶匠是民间的一门古老行业,是专门从事圆形木制容器制作的老手工艺人。随着时代更迭,当年家家都需要的传统水桶、饭甄、洗脚盆等,渐渐由塑料、不锈钢等制品取代。如今,老行当渐行渐远,箍桶匠也难觅踪影。但在塘湾古街,却有一位坚守了53年的传统手工箍桶匠——周有根。

周有根的箍桶家什店默默地栖身于塘湾古街,它如同一匹老骥,不知尽头地默默耕耘。店内整齐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饭甄、木盆,还有那坎坎剁木、敲击声。老手艺总是被烙上经久的印记,尤其是一地刨花,散发出清新自然的原木香,很容易让人停下脚步。

在卷刨有节奏的刨动下,碎木屑从指间滑落,不大的店内,周有根正细致地做着一个饭甄。一辈子生活在塘湾古镇,今年67岁的周有根从14岁开始跟着当地师傅学习箍桶手艺,17岁便开始独立门户,一生以木头为伴。

听周有根老人细数工序,几片厚杉木料经过从劈料、削板、钻孔,到拼接、套箍,起码有二三十道,才能完成桶器雏形。动作虽简单却颇为费时,而且每一道都是细活,工具从大小刨,锯子、削刀等也有三四十种。一个木制桶器,除了要求外表圆滑光洁,更重要的是每处木板边缝都必须紧实拼接,如浑然一体。使用年限可达几十年,还要保持滴水不漏状态,可见其对匠人技术、工艺的讲究。

箍桶手艺由来已久,例如水桶、厨房用具、澡桶,旧时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是木制品。箍桶匠在“五行八作”中占据重要地位。14岁初学箍桶手艺时,周有根带上大米,跟着师傅在深山老林里,搭一个简易棚子,就地取材,在山野间制作各种木桶,再由山民挑出山去卖,那时人们都称他们是“打青山”的。再后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走村串户,哪家需要便驻扎下来,一天工能赚1.8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最让他记忆犹新感到兴奋的是,每逢贵溪街上农历8月初二的物质交流会,他便会将做好的各式箍桶挑到街上一字排开,那时特别好卖。尤其北乡缺乏木材,买的人最多。常常是几十个箍桶一天就能卖完,数着一沓厚厚的角、圆钞票,别提多开心。

如今工业流水线产品占据了日常消费大片市场,箍桶匠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行当已经不为多数群体接受,生意越来越冷淡。从一开始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到现在成了最后的坚守者,周有根始终以自己是个箍桶匠为豪。

让周有根略感欣慰的是,现在依然有一些追寻传统,热衷老行当的人,找他定制饭甄、锅盖、脚盆等。许多乡村念旧者、农家乐,怀念用饭甑蒸出米饭独有的香味,向他订制饭甑的最多。周有根制作的最大饭甄直径65公分,可以蒸斤大米,可供50桌酒席的人食用。

采访中得知,周有根两个儿子都在昆明,生意做得非常红火,夫妻俩完全可以到儿子身边享受优渥舒适的晚年生活,但是他始终放不下这一门手艺。如今,周围已没有年轻人学这门手艺,他很怕这门传统手艺消失在塘湾古街。“不管怎样,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直至做到不能做为止。”周有根摩搓着满是老茧的手说。

在老行当里,最难得的是坚守。周有根坚守着传统匠人的那份执念,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在时光里慢慢走,成就了匠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或许箍桶匠会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匠人匠心,却不会随着时间消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