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木禾木作工坊,当一回木匠感受原木温

                            

原创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

如果说西方是石头垒起来的王国,中国就是木头搭起来的文明。不论是建筑房屋、家具、摆设、玩意儿,精良“木作”似乎是文人雅士的不二选择,更是塑造中国人灵魂和思维方式的物质基础。它是那么普通,却又深深地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在兴义,有这样一个工坊,它是木头的世界,也是木工爱好者的聚集地。在这里,你可以将脑海中器物本身的样子雕琢出来,享受木头带给你的美好体验。今天,就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走进木禾木作工坊,当一回木匠,感受独特的木工生活。

每日午后,在木禾木作工坊里,都会看见陈启军戴着口罩,穿上围裙,全神贯注地拿着工具在各种机器间穿梭。

走进木禾木作工坊,眼及之处摆满了各种木制品,木制餐具、独特的勺子、美丽的盘子、木制玩具、大头小身的机器人……这些木制品都出自于陈启军之手。这里是个开放式的空间,来这里的人通过动手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产品,去感知其制作过程中这些木头所承载的时光或者故事。

年出生的陈启军,就是木禾木作工坊的创始人。他说:“对于木头制作,我是始于兴趣,忠于热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更加专注。”

谈到木头,陈启军打开了话匣子,学习木艺初期,他到过杭州、广州等地进行系统学习。他说,在学习木艺和创业的道路上,自己也没少受苦,未来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有规划,也有方向,但对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陈启军既向往又有些害怕。途中他有过困难、无助的时候,尽管如此,他笑着说:“不管其它,既然喜欢,那就学了再说”。

正是这份洒脱和对木艺的热爱,他创立了木禾木作工坊。正如陈启军最喜欢的一句话:专注做点东西,起码对得起光辉岁月。

木作工艺不同于木板拼接或简单的木材DIY,工坊里有大大小小几百件工具,锯子、刨、方尺各种常见的不常见的都有。在自动化流水线的今天,手作器物的传统工具,本身就是另一种美。

做木匠,追求的是慢生活。一个普通的木勺可能要做两个小时,一个木盘可能需要四五个小时,至于组合更多、更复杂的木艺作品,可能要用两三天才能完成。面对这项“低效率”的工作,陈启军表示,雕琢木艺,要的就是这样的慢节奏。

“造物的人,都有一颗玲珑心。这也许是很多人沉迷于手作木艺的原因之一吧。而木器有美,缘于其本身并非冰冷,且它会因为材质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纹理和手感。”陈启军说。

一年又一年,四季的变化、气候事件的始末都被完整地记录于树木的年轮纹路。虽然木头是树木的“终结”,但从它的形态中依然可以看出树木的成长、时光的沉淀。用手工艺的方式把树木的灵魂延续,是木工手作人最欣喜的事情。

台湾细木作大师阎瑞麟说:“心要和手一起思考和劳动,而手掌起的茧正是上帝所赐予的勋章”。那些你看起来或精致或古朴的木工艺术,在陈启军的手中活灵活现打造成型,或许有空的时候,你可以来到木禾木作工坊,聆听一下创造者的故事。(文/图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韦夏夏桂松实习生罗应艾)

来源:中国黔西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