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匠味十足的劳动场域

“匠”代表什么?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看来,“匠”是一种技能、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依托地域教育资源,学校开发了包含木工、金工、食艺等内容的“善匠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

“善匠坊”是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劳动实践教室的名字。学校在资源整合、课程构建、环境创设上下功夫,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研发了包含木工、金工、食艺等门类的“善匠课程”,将工匠精神的美好场域无限延伸,构建了既有地域特色又具创新意识的育人生态。

挖掘区域,扎根“长”出来

学校地处湘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湘潭经济开发区有中国汽车产业集群50强、世界强、知名跨国公司和一大批智能制造企业,具有很强的工业和制造业背景。学生走访园区的制造企业后发现,许多年轻人对工人和技师等岗位有偏见,不愿意选择一线传统工业劳动岗位,许多企业的岗位都出现了“没人干”的状况。比如,学生小明的父亲是园区内汽车制造行业的工人,但小明对父亲所从事的职业了解甚少,甚至觉得技术工人远不如其他职业光鲜亮丽。

怎样从本土优势资源出发,开发一个根植区域特色又有生命力的课程呢?学校在开设国家劳动课程的基础上,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发“善匠课程”,打造以木工、金工、食艺等为主题的专用“匠”教室,聘请园区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劳动指导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继承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优质平台。

“善匠课程”以地域特色工艺为基础,将木工、金工、食艺等课程按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成活动项目,使学生对基础工具、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有所掌握。教师通过自身对课程的体验和理解,使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螺旋式上升,从而让“匠”味走进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工匠精神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深化。

以木工课程为例,一共分为4个单元:第一单元“传统木艺微感知”面向一至三年级学生,包括“木的认识”“现代生活中的木制品”“体验木工工具”等内容;第二单元“木工工具初体验”面向四年级学生,包括“我会刨木花”“我会锯木头”“我会钻孔”“我会打磨”等内容;第三单元“动手制作我能行”面向五年级学生,学习制作木书签、七巧板等学习用具和杯垫、黄油刀、木发髻等生活用具;第四单元“挑战难度我不怕”面向六年级学生,主要为综合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尝试制作小火车、鲁班锁等童年玩具。

在一次次动手动脑体验中,学生获得了体验感、成就感、幸福感。一份份作品不仅是学生动手能力的见证,而且是学生对“匠”这个概念由陌生走向了解和熟识的过程。学生从“匠”中获得知识储备,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用双手创造的快乐。

对话项目,跨界“融”出来

“善匠课程”主题教学包括本土工匠成长故事(人文课堂)、工具使用及制造方法(劳动课堂)、物象表现与造型技法(美术课堂)、物质的材质与属性(科学课堂)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与地域文化、技能培养、艺术表达、科学探究等课程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学生要用金工工具塑造打磨构建具体物品的形象——黄铜、铁丝、紫铜、铝、银这些材质有怎样的区别,在构图、打磨时又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呢?学生走进科学探究课程“物质与材料的秘密”,跟随科学教师分析各种金属材质的状况,了解各种金属材质的特点。此外,地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家乡的优秀文化,更清楚地体会工匠精神无处不在;艺术表达课程“艺术大师的画笔”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回形针、铁丝、铜片等绘就一幅幅非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项目式学习核心任务的驱动下,工厂、社区、劳动教室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人文课堂、劳动课堂、美术课堂、科学课堂都跨界为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提供了足够的资源。

校园有许多银杏树,金工课程便以“黄铜银杏叶”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台虎钳、线锯、锉刀等工具制作黄铜材质的银杏叶胸花。学生先了解银杏叶的生长,观察校园银杏叶的外形特点,然后结合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准确把握银杏叶的细节特点,最后拿起笔在铜片上认真构图,运用美术课上学习的线条技法充分表现银杏叶的美。

学校原本以为木工、金工、食艺等特色课程是劳动课程的“主责主业”,不需要其他学科辅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渐渐发现主动打破学科壁垒跨界融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在立体、交叉、融合的综合课程领域进行整体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这样的主题课程往往能创设各种真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融合多学科知识储备,在真实场景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契合目标,实践“炼”出来

劳动教育应该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从区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以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现代劳动内容。因此,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是“善匠课程”必不可少的多维目标,教师希望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勤劳淳朴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学习木工、金工、食艺知识,学会使用基本工具、掌握基础劳动技能,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学生在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木工、金工主题课上的线锯看似很容易操作,可真正用来锯木块和金属时,力度和频率都很难把握,学生很难一次就把原胚锯成型,需要总结经验、反复练习。食艺课程中,各类原料的“打发”是烘焙工艺中很常见的工序,可是鲜奶油、淡奶油、蛋白的打发技巧却各不相同,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到位。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尝试,哪怕失败多次,学生也可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再次遇到打发工序,学生就会依照不同原料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操作,进而形成更有效的新经验。

高年级金工主题课有“制作银戒指”项目,在制作银戒指之前需要用金属铝替代金属银。同样的银白色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属铝与金属银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在打磨和锻造时又需要怎样调整工序呢?学生除了能从课程“物质和材料的秘密”中寻找答案,更多时候还需要在制作铝和银制品的过程中形成真知、建构经验。当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时,他们也会调整方式方法并提出改进设想,以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来制作作品。

“善匠课程”通过开展多种工艺的动手制作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实现“玩中做、做中学、学中悟”的目标,课程也通过技法学习、动手实践等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背靠产业园区,可以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善匠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工匠精神无限延展的场域,为学生种下一颗“匠”味十足的种子,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奔赴更美好的“匠”心生活。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

《中国教师报》年12月28日第4版

作者:刘欣欣徐雷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