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河谷中的文明密码传承千年的小米乐砂陶

牛栏江雄奇壮美

牛栏江是滇黔两省界河,《汉书》称堂琅江,亦称车洪江。在贵州境内,牛栏江流经的斗古镇、海拉镇和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之间形成天然的大峡谷,这里风光壮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近看,动看近看,各有其雄奇壮美。

从牛栏江大桥桥底登船,一路向上游缓缓开去,两岸风景随着船只的移动渐渐变化,一幅幅风景画映入眼帘。江面上不时飞过一排排黑鹤或者白鹤,它们时而潜入水下捕鱼,时而停在江面休憩,舞姿优美的鹤让这美景更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畅想。在牛栏江两岸的狭长斜坡上,星星点点的农舍布满村落,这里书写着彝族与众不同的文化风采。

传承千年的小米乐砂陶

冲着小米乐砂陶非遗传承人的名气,我们从威宁县斗古镇驱车来到米乐村廖亮清的家中。

刚进家门,一股烤制豆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正琢磨着,这是主人家在准备什么地道的乡间小食?热情好客的廖亮清夫妇便张罗着我们在工作间的茶盘前围坐。

“来来来,先尝尝我们的威宁烤茶。”原来,这馥郁豆香,竟是陶罐烤制茶叶飘出的香气。廖亮清一边招呼大伙儿品茶,一边介绍道,这是威宁独有的烤茶手艺,秘诀便是使用我们米乐村的砂陶罐。

小米乐砂陶技艺传承千年

在牛栏江畔的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斗古镇,说起“米乐村”生产的锅、壶、瓢、盆、罐等陶器制品,可谓家喻户晓。之所以威宁烤茶要用特制的小米乐砂陶罐来烤制,源于这种陶罐具有耐高温、保香气、透气性佳的功能特点,可直接于明火上焙烤、煎煮茶叶。正是这些特点,用小米乐砂陶制作的砂锅来煲汤,更是味美鲜醇。

仔细观赏小米乐砂陶的烤茶罐、砂锅等,外表粗糙,色彩灰暗,造型简单,看起来有点其貌不扬。然而,这看似毫无特色可言的手工陶制品,却成为了云贵两省交界处少数民族同胞家中的必备品,因为它物美价廉、保鲜实用,还有益身体健康。

廖亮清告诉我们,威宁砂陶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威宁中水遗址中,鸡公山遗址发掘的陶罐即是铁证。“考古发掘曾挖出一个汉代的陶罐,专家们曾打算复制,找了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后来找到米乐村,我用家传的制陶手艺复制出一件成品。”廖亮清一边介绍,一边领我们看家中的“非卖品”,一件复制汉代陶罐的手工艺品。“我的制陶手艺是家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往上数,已经无法计算手艺传了多少年。”从廖亮清用家传手艺复制汉代出土陶罐来看,加之现阶段他的砂陶罐造型古朴,不少人揣测,小米乐砂陶与汉代的制陶有着某些关联。

一件完整的“小米乐砂陶”成品,制作过程十分不易。全程手工操作,要经过取土、筛选、和泥、制坯、阴干、打磨、装窑、烧制、上釉等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均要靠工匠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技术来完成。

随着生活中铁器、瓷器、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以及老工匠们的改行、年轻人外出打工,在米乐这座拥有余人的村庄里,目前“愿意做”和“会做”小米乐砂陶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传统工艺开拓新机遇

“经济效益不高,是制约小米乐砂陶技艺传承的一大主因。”廖亮清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砂陶。在手工制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后,便去了昆明打工。“打工的那几年里,工资待遇也还不错,比做砂陶要挣钱。本打算不回来了,可一想到老家的模样和世代传承的砂陶手艺,还是舍不得、放不下。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有一种传承手艺的使命感。”廖亮清说。

决定重拾旧业后,廖亮清到黔南州平塘县、重庆市荣昌区、云南建水县等地考察学习了陶制品的制作工艺,想要取长补短,学习一些经验。经过几年的试制和改进,廖亮清已熟练掌握了所有祖传砂陶生活用具的制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外,他还研发创作了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砂陶工艺制品。

“创新才能发展,砂陶文化的延续要紧跟时代步伐。”廖亮清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陶制品也要推陈出新。目前,他的工坊除了制作传统的小米乐砂陶,也有极具观赏性,色彩更明亮的陶制品。

年,“小米乐”的砂锅被注册为商标,“小米乐”砂陶从此成为地方上的微型企业;年,“小米乐”的砂锅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手工艺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小米乐”的砂陶重新焕发了生机,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采访的过程中,廖亮清谈了对砂陶发展的一些想法,他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