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湖北赤壁羊楼洞古街,在街上发现一家篾器店,里面出售各种篾制品,我买了一把竹制小雨伞。在我们武汉周边农村,老百姓日常用具多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躺椅,晒垫,凉席,桌子,板凳;小及斗笠,提篮、筲箕,撮箕,箩筐,围子,背篓,筛子,簸箕,扁担等等。竹篾柔韧性强,易于制器造物。竹器牢固结实,经晒耐泡,还美观大方。以前黄陂、江夏学篾匠手艺的人多。有个手艺,能养家糊口。
在农村,遮阳光和雨的帽子叫斗笠,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编织而成。在下田时,人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以前有句顺口溜:“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所谓尖黄陂,黄陂人的斗笠尖顶,造型别致,不绞边;绞孝感,孝感斗笠不重视造型,但绞边,做工精细;汉川斗笠又尖又绞,天下闻名。
流行的细篾斗笠是以竹篾、花布为原料编织而成,多为尖顶,讲究以纸篾绞边,打好的竹胎夹一层花布,笠面再油上桐油。为了能使斗笠比较合适的固着在头上,不至于被风吹掉,在竹编的透风帽圈上缝有斗笠带子。帽圈为了不伤着头部的肌肤,篾条刮的十分的平滑。
以前人们放在铁锅上蒸熟食品的炊具还有竹蒸笼,它用柳木薄板或竹片围成罗圈,中间加木龙骨,把细竹片垂直排列到龙骨上,再用藤条皮代替绳子做穿结用的纽带。修理笼屉的主要工具是一把手拉钻,钻杆缠着一根细长的皮条,两端固定在拉把左右两端,拉把拉动,皮条就带动钻杆转动,钻杆下端嵌进的钻头也飞快转动,在罗圈上打好眼儿,穿入藤条皮就可以把需加固的地方固定好。木笼屉因易损毁,修理蒸笼的篾匠便应运而生,他们除了修理笼屉还修竹椅子等。
篾匠的工具看上去不很复杂,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是必备的工具。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和圆韵,这种刮蔑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
篾匠活很讲究取材,春竹不如冬竹,冬竹还要选小年的竹,有韧劲。但不管什么,必须新鲜,鲜竹砍下来最多不能放过十天,否则剖不出蔑来。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破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随着篾刀顺势而下,在“噼噼啪啪”的声响中,竹子节节裂开,常说的“势如破竹”就在这里得到诠释。
篾匠也有其基本功,如: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竹的青篾丝柔韧且极富弹性,可以剖成比头发还细的青篾丝,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黄篾柔韧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故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砍出来的竹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竹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篾匠手艺是个精细活,做得好不好不需要你吆喝,东家没做完,西家就来请了,风风光光上门,踏实做事,体面赚钱。
篾匠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而与这两类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的箍桶匠和篾匠也日渐没落。汉口张公堤靠将军路口那边,在没有修建高架桥前,曾有几家篾匠铺面,生产一些蔑器,还很有市场。如今不知搬迁到哪里去了。
打捞城市记忆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老行当——伞匠
编辑:田联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纷享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