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哥出品,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盘点中

近年来,随着对匠心精神的呼吁,手工艺人这一群体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身边,作为匠心精神的代表,手工艺人们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工匠精神?手工艺品又是怎么承载了匠人们匠心的?就让我们盘点那些从南到北的手工艺们!

即便是地处最南方的海岛海南,也有着制作精美的海南椰雕,取材简单,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手工艺人精巧的技法。中唐宣宗元年左右椰雕开始出现。根据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椰子树,亦类海棕,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粤东笔记》中也描写了相似的内容,唐代李德裕被贬崖州,把椰壳做成瓢、勺、碗、杯,这些吃喝用具。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大多以椰壳制成,而且对这些生活用品十分欢喜。据《琼州府志》记载,椰壳可作为鉴毒工具,这也和当时民间流传的椰壳“有毒即裂”相符,因此人们认为椰雕作品具有避毒的作用。

之后,关于海南椰雕的踪迹,在史料和佳句中出现多次。苏东坡被贬儋耳期间,一次用椰子壳请当地手工艺人刻成椰雕帽叫他“椰子冠”。宋朝期间各种碗、杯、壶出现在宴席中。

等到明清,椰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椰雕时常被官吏进贡朝廷,故而获得了“天南贡品”的雅号。在之后的多年中,在历代椰雕匠人的传承发展后,椰雕技艺趋于完美,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根据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清宫饮用乳茶,需要品质精良、精致的专用碗,于是广东进贡了椰壳碗,碗壁为椰壳,工匠在椰壳表面上,雕刻松竹梅纹作为装饰,内壁嵌银。椰碗古朴且轻巧,是清宫里面做工优良的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

在抗日战争残酷的洗礼后,大量手工艺人无家可归,加上椰壳短缺,战争就此使椰雕陷入了低谷期,直到海南解放,在世的椰雕艺人不足十人。椰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复苏,涌现了大量椰雕厂,才让椰雕重新获得了发展,在二十世纪中叶,多达百种椰雕制品参加了国际特产展览会,一些工匠还被非洲、南美洲邀请,并在当地培训徒弟开设工厂。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海南政府给澳门赠送的纪念品正是海南椰雕。

近些年来,海南椰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雕刻技艺不断创新,大量新产品开始涌现,欣欣向荣的情景又一次出现在海南椰雕身上,同时椰雕的种类也由曾经的三百多个扩充到如今了上千种椰雕工艺,椰雕制品被各国人民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在椰雕作品被世界二十多个国家采购。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段话正是景德镇陶瓷的评价了,而身处黄山、并和鄱阳湖平原区域接壤的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瓷都和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一同称作当时的中国四大名镇。作为驰名天下的景德镇陶瓷,曾经的他“质甚粗,体深厚,釉色淡而糙”与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可谓是云壤之别,那时的景德镇陶瓷只是作为粗品使用,没有销售的意思,反而因为手工艺人们的坚持和创新,才使得现在的景德镇陶瓷‘’。

最早追溯到唐代,景德镇就在白瓷上面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他们窑洞烧出的白瓷洁如玉,因为和玉器十分相似,被称作假玉器。宋代之后,宋真宗皇帝把自己的年号赐予景德镇,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了昌南镇,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所以那时候的瓷器中也有“景德年制”的记号,在此之后昌南就被称作为景德镇。这便是景德镇名字的来源了。而景德镇的陶瓷也保持着对外的高额输出,制作愈发精美,到了元代,景德镇能够烧出两种极具特色的名贵品种:青花瓷与红瓷。并从此走向了精致美丽的道路。

其中青花瓷因为易于着色,并且颜色深入,着色之后很多年都不会出现脱色的情况。当白底与青花釉相结合后,产生了一种相互呼应的感觉,便因此感受到中国水墨画的一丝韵味。当然不仅仅是美学的作用,它也代表了景德镇陶瓷从素瓷到彩瓷的跨越。

而红瓷则是用铜红料绘画到釉胎上,之后把透明釉在高温气体中烧制而成,这才有着颜色鲜丽的红色花纹瓷器,又因为红瓷的制作不易,工艺复杂,颜色鲜丽,就算到了现在,它还是因为制作难度大,外观精美而受到人们的收藏。红瓷不仅仅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装饰品,还能与青花瓷摆放一起,相互结合,这就是青花釉里红,二者在一起相应生辉,相互衬托。

进入明朝,官名竞市的情况开始出现,当时所流传的一句话“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代表了当时对景德镇陶瓷的肯定,而清朝的景德镇瓷器与明朝相比,工艺上上不仅继承了前朝,还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新奇创造。就像清朝的青花瓷色彩如同玛瑙一般,而蓝猜与墨彩也是这段时间的产物,釉色比起明代翻了几倍。

但是等到晚清,清朝逐渐衰败,又因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焚烧圆明园这些事件,就让原本危险的清王朝大厦更加岌岌可危,就因此影响到了处在江西的景德镇。景德镇的御窑厂最后迫于政府的无能已经经济的萧条终于在资本的消耗下,关闭了。等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时才重新开窑,但是却今非昔比,和曾经的光芒相比微不足道。民国时期到解放前,战乱不断,原本就很差的生产条件变得更加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当年景德镇陶瓷的匠人们在政府官员的努力下被重新找到,但是很多匠人因为战乱移居其他地方,又或者因为年岁已高,无法烧瓷,或者已经过世,虽然还有一些仍然在世,但已经将技艺遗忘。虽然这般条件恶劣,但是在陶瓷生产技术方面却得到了长进,技术层面开始创新,并且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宣告成立,这意味着着景德镇的陶瓷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很多创新也开始涌现出来,在技术创新后,开始尝试用机械代替人工生产,使得景德镇陶瓷焕发出新的生机。

再往北,就不得不说说四大名绣之首的江苏苏绣。苏绣,身为民族的传统工艺,苏绣也是刺绣的一种,谈到刺绣就与与养蚕密不可分,因此刺绣又被叫做丝绣。而追溯起苏绣的发源地,最早在苏州吴县这片地区出现。苏绣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期,众多流派开始出现,可谓百舸争流。说到苏绣的特点花纹秀美、构图精巧、做工精细、技法独特、色彩鲜丽的风格不得不提,并且地方色彩显著。而独特的绣技以”平,齐,和,光,顺“出名。到了今天苏绣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了,在三国时期的苏州吴县变出现了苏绣,等到隋唐时期,苏绣的风骨神韵就开始显现,而到了宋元时期,苏绣的绣法与轮廓也已经确定,到明清以后趋于完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苏绣并没有固步自封,而也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面对发展迅速的现在与时俱进,用一种新的方法传递传统艺术,开始改革自身,寻求苏绣礼品化,商务化,家具化的推进,让苏绣不再是收藏家手中的收藏品,而是人们日常中随处可见的使用品。让苏绣不仅仅是艺术,还更多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正如《孔雀东南飞》里写的“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也是南朝宋沈约的“领上蒲桃绣,腰中合欢绮。”李白的“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让艺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地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北京,也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雕漆。正如其他传统手工艺,雕漆有着古老的历史,雕漆最早可以从唐代说起,但于宋元兴起,在明清两朝最盛。雕漆雕漆,自然是雕刻为主,通过对漆胎上涂抹几十到数百层漆的仔细雕刻,加工而成。雕漆又被称为剔红,这是约定俗成的叫法,因为古代的北京雕漆里面,红色的漆占了多数。雕漆有着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又因其制作工艺复杂,品质精良,以及雕漆制品所独具的艺术美感和高贵典雅的气质,故而雕漆一直都是皇家贵戚所独享的奢侈品。宋代宫廷中大量的雕漆器物,都是用黄金作为内胎。明清两代之后,为了满足皇家宫廷对雕漆制品的需求,官办雕漆作坊“果园厂”应运而生,等到了清代,宫廷开设“造办处”,任职专门的官员为皇宫督促制造雕漆工艺品。在乾隆皇帝对雕漆的大力推崇下,雕漆的发展进入了一段黄金期,并且迈入及其繁荣的时期。

现在北京的雕漆和明清时期宫廷雕漆一脉相承,以浑厚丰满的造型、深沉低调的色彩,典雅大气的纹饰,精巧细致的雕刻,圆润光滑的磨工,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又因为雕漆制作繁杂,就算是普普通通的作品,半年的时光也要消耗的,更别说那些复杂和漆厚的作品,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的时间方能完成。

雕漆的选材也较为严苛,需要使用天然的大漆,因为环保自然,故而具有了防腐、耐酸碱,不掉色的特点,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条件下可流传千年。并且随着时间越久颜色越艳丽、光滑。

因为制作不易,现如今北京雕漆的匠人已为数不多,并且大部分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陷入了后继无人的情况。但是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艺人却要花费十年以上,才可真正成功。并且受到模压制品的压迫,市场并不乐观。第一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项目的北京雕漆,是所有北京工艺美术品类中最濒危的艺术。也正因为这样的缘由,在雕漆工艺品已经十分稀少的前提下,精品又更加稀缺,它的价值愈加珍贵。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体现了手工艺人们的心血,更是他们用心做出来的成果,也是这个浮躁社会里面的那一份慢工,一份细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匠心。传统手工艺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见证物,是我们的历史,而不管在哪的手工艺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我们的文化,继承并发扬了我们的文化。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手工艺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都需要我们的支持,手工艺人也需要维持生计,秉承自己的坚持也需要我们的支持,为了社会中那份缺乏的匠心。

文章来源于雷哥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