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白癜风图像 http://pf.39.net/bdfyy/bdfzj/180809/6450486.html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孕育和主要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造就了辉煌的文化。中原地区的手工业创造出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手工业制品。两周时期作为早期手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不仅继承了夏商传统手工业门类,而且出现新兴手工业部门,经营形态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奠定了后世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鉴于此,研究两周手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近年来,随着两周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手工业相关的遗存日益丰富,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极大的丰富了对两周中原手工业整体面貌的认识,但仍存在研究的薄弱环节,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两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生产部门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化,与商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呈现出诸多时代特征,既有自身发展流变特点又有历史长时段中与其他阶段相较所呈现的特征,就其要点概括如下:

一、门类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交流性

传统门类制陶、铸铜、玉石器、骨器加工继续发展,但体现出不均衡性,铸铜业直至战国中期以前一直持续发展,占据手工业门类中最重要地位,制陶、玉石器、骨器制造从工艺方面而言有所发展但变化不大,然门类内部分工明显,专业化趋势加强。

新门类兴起,如冶铸铁、漆器制造,其中冶铸铁到战国中期后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漆器制造日用器迅速发展。各门类之间互有借鉴,如玉器、青铜器纹饰雕刻技法、风格等互通影响,铸铜冶铁业密不可分的关系,陶器与瓷器制作流程相关联。

已有学者注意到门类之间的交流关系的存在,如孙周勇通过对齐家制玦作坊发现的少量制玉废料、制骨废料及陶范等冶铜遗存的研究,推测齐家制玦作坊与周边庄李铸铜作坊、云塘制骨作坊及附近的制玉作坊在生产并存时期存在着一定的交流。

二、专业化生产趋势明显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是衡量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复杂化程度的表征。有学者认为可以用生产时间总量及生产效率与强度、生产规模等指标要素作为划分专业化生产与非专业化生产的依据。

李新伟曾对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一两个指标即能确认是否存在专业化生产,但若要探讨专业化的程度和特点等深层次问题,则应放在生产系统中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从两周手工业总体发展趋势而言,着眼于生产遗存分析,各个门类总体上表现为专业化生产趋势越来越明显。

制陶业专业化生产工具的使用及附属设施如制坯房、储泥坑,陶窑烧制品种的区分等都是生产专业化提高的表现。从制骨作坊出土坯料、骨器半成品和成品来看,选材取料体现出极高的利用率,加之产品不同地点主产品的不同,可以看出专业化生产痕迹。

通过制玦作坊的分析,孙周勇认为齐家石玦的生产技术及使用工具相对简单,生产遗存未显示出生产活动被分解为相互依存的独立空间和环节,可能工匠没有专业化分工。铸铜业内部是否有专业化分工,加拿大学者富兰克林曾提出所谓“全面式”和“规定式”两类生产模式,认为商代铸铜可能采用了流水线的规范式生产模式。

美国学者贝格立研究提出侯马铸铜作坊可能存在纹饰雕刻与外范制作分工的观点;李永迪认为商代的铸铜工艺技术已相当发达,生产流程可能存在细部分工,水平分范工艺亦或许与作坊的人力分配、生产分工等密切相关。

从生产遗存的分析还无法确切判断具体的分工模式,但从两周铸铜业发展的阶段性与操作链流程看到较为复杂的工序,推测应该也有“规定式”的分工。

当然目前关于专业化分工的考古信息仍然十分有限,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分工模式,期待以后考古工作方法的更加科学有效和深入研究完成。但是从两周手工业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对于生产工序复杂行业总体上是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

三、从非商品生产向商品化过渡

西周时期,官府手工业生产占据重要的生产地位,生产的产品多被用来满足贵族及统治者的日常或奢侈的需要,早期没有商品生产的迹象。手工业生产中虽存在着个体家庭的副业生产和极个别的自由小手工业者,但他们的产品只是自给自足经济的补充,还不具备商品生产的性质。

早在商代就已发现一定数量的海贝,但贝直到西周前中期更多的是“赐予行为”。西周中后期是天然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变的重要时期,金属贝币说明西周货币形态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工商食官”体制下,市场经济不发达,但不排除一小部分官营手工业品作为商品交换流通的可能性。

如齐家制玦作坊出土了余件石玦残次品及千余件制玦工具,时代经历了西周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考古发掘人员认为石玦产量多,生产规模庞大已经表明其具有“商品”的属性,暗示着西周时期周原既是宗教祭祀与政治中心,亦可能是手工业生产与商品交流的中心。

云塘制骨作坊骨料坑规模大,密集分布,废骨料数量巨大,以生产骨笄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延续时间长,以西周中期文化堆积为主,应该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交换。到春秋中期后,这种商品化生产特征趋于明显。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钁范共件,一万余件带钩范,其中A型带钩腹面范近件,长款大小分为多种规格。Ⅱ号遗址列鼎、编钟以及辅首、环、纽等附件,大小成列。而纹饰技术上普遍采用单元分块制作再拼接组装,制作上节约工时,有利于批量生产。

从技术和数量上均说明部分产品达到规格化、批量化的生产,可以推断某些产品具有商品化的倾向。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特征开始于春秋末期,这也与货币经济形态的开始活跃相同步,春秋末期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是促进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一个条件。

货币是当时社会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也促进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各国纷纷发行货币。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尤其是货币流通体制无异于手工业商业的货币形态化,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品的流通。

四、冶铸业的空前发展

西周时期,青铜冶铸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春秋战国时期,工艺得到创新,冶铸规模扩大,礼乐器铸造衰落,日用器发展,这是当时社会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礼乐器中钟鼎铸造超常发展,晋都侯马遗址Ⅱ号遗址陶范统计中钟、鼎范的数量远超其他类,而其他礼乐器生产不如从前,礼乐器的生产比例在缩小。

从战国早期开始,冶铸铁业兴起成为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新亮点,成为手工业生产新的增长点。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冶铸铁业出现后首先应用于工具的生产与改革上,往往是与农业、手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工具。战国中期之后,铁器开始向不同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扩展深入,种类、数量和领域不断增多,逐渐普及开来。

五、手工业变革滞后于社会变革

从两周手工业分期来看,手工业发展往往迟滞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社会制度变革发生后一段时间内,手工业的发展不会立刻出现新的风格,往往要延续之前一阶段风格、技术,当新制度完全变革确定后,随社会发展才逐渐形成新技术、新风格,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并不会同步进行,有迟滞现象,时代的划分与分期并不完全一致。

两周时期手工业者身份构成复杂,官营手工业作坊手工业者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殷人旧族手工业者、贡纳、各地征调的工匠、刑徒、官奴婢、被雇佣的工匠。

其中殷人旧族手工业者、抽调服役的工匠、被雇佣的工匠属于平民,相对比较自由,而刑徒、官奴婢、贡纳的手工业者则地位比较低,周代从早到晚,始终都有奴隶。

民间手工业者一部分是由一直存在的家庭手工业者发展来的,另一部分是伴随工商食官解体从官营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的,还有随私营工商业发展,战国时期在冶铸铁、煮盐等行业出现的私营大手工业者。

六、总结

纵观两周手工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呈现出如下特征:门类不均衡发展,彼此之间互有交流、专业化生产趋势明显、从非商品生产向商品化过渡、冶铸业空前发展、手工业变革滞后于社会变革。

周代手工业的组织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管理相当程度上沿袭了殷商的管理模式。随着春秋中期“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王室直接控制的手工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开始官僚化,分官设职,形成自上而下的较完备的手工业管理体制。

手工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依附型作坊和独立性作坊。依附型作坊大多为官营,独立性作坊为私营。国家对手工业从业人员及其所生产的产品都有相应的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