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丨第51期细磨巧镂润如玉牛角成梳

编者按

《本草纲目》载:“牛角,筋之粹,骨之余,而又角之精也。”牛角制品在中国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角制成器具,与石器、木器共用。坚韧、致密、可塑性强的材质特性使得牛角制作出来的器物外表美观、结实耐用,深受人们的青睐。

从狩猎、农牧活动使用的角弓武器,到军中仪仗或鼓吹乐中的乐器,牛角制品可谓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提升,牛角制的杯、碗、钵、洗、盒、鼎、炉、瓶、梳等更是成为了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寻常物。

本期我们将走进宾阳,探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宾阳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感受武陵人百年传承的工艺与匠心。

宾阳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广西南宁宾阳

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是牛角制作技艺与雕刻技艺相结合的产物,其以水牛角为原料,制作出梳子、刮痧板、手串等物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牛角梳”,经选料、开料、粗磨、热压、开齿、拉齿、抛光等12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色泽光鲜亮丽,手感细腻舒适,纹理自然流畅,集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与一身。年,宾阳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陵镇坐落于南宁市宾阳县中南部,地处低纬,雨量充沛,耕地多为水田,这为水牛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牛浑身是宝,肉、奶可食,皮可制衣,牛角可入药,更是不可多得的制器良材。

展台上陈列的水牛角。杨思悦摄

清康熙年间,叶文茂公自广东梅县迁徙至武陵,一并带来了加工牛角的手艺。手艺在武陵落地生根,经传习、改良、创新演变为牛角制品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最初以制作牛角号、牛角刀为主,至民国年间发展为牛角细扣和印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当地村民逐渐开发出牛角梳、刮痧板、茶具、手串等角艺制品。

牛角打磨制作的手串。李芊潼摄

龙顺周是宾阳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家中世代从事角艺制作。从小就与牛角打交道的他,经系统修习熟练地掌握了各式牛角制品的制作工艺,20年前,正式从父亲龙以飞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宾阳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顺周。杨思悦摄

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秉持着“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概念,龙顺周将图纹式样创作融入了各式各样的牛角制品中,精致小巧的“牛角梳”当属其中的典型。

要将粗糙坚硬的牛角打造成光润如玉的梳子绝非易事,需经选料、开料、粗磨、热压、画样、打磨、开齿、二次打磨、拉齿、打花边、细整、抛光等12道工序,其中考验的不仅是手艺人的耐心,更是对细节的精确把控。

既是“牛角梳”,自然以牛角为原材料,武陵牛角梳选用当地生长期两年以上的黑水牛或白水牛的角。两者颜色不同,硬度没有差别,一般来说,牛的生长期愈长,角质越硬,作为原料越佳。

黑水牛角(左)产量多,较为常见;白水牛角(右)则相对稀少,价格更为昂贵。杨思悦摄

取角后风干去味,即可进行开料处理。用带锯将牛角沿着弧度对半切割,得到两块对称的牛角板。取其中一半,用笔勾勒出梳子大致的形状,依轮廓线条切割。

开料,牛角梳通常取用牛角空心的部分。李芊潼摄胡兆双制

切割成型的牛角梳胚置于磨机下,相互摩擦间,毛糙的表皮被高速转动的砂轮所驯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切割时遗留的棱角基本磨平,表面触摸无颗粒感。在没有现代设备辅助的年代,粗磨靠的是钢刀一点点地刮,费时且费力。

用质地坚硬的砂轮打粗磨。李芊潼摄胡兆双制

因牛角自带弧度,从前人们制作梳子时只能选取牛角中较平整的部分。如今,热压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提高了牛角材料的利用率。所谓热压,就是用高温将牛角加热使其变软,再使用特制的老虎钳将其压平。

点燃炉灶,温度保持在-度,将牛角梳胚置于明火上烘烤。这一步极为考验制作者对火候的把控:火太小,不足以将牛角充分软化;火候过大时,牛角的外层已经烤焦但里层未能受热,牛角的药性也会被破坏。烘烤几分钟,置于硬桌上按压,测试梳胚的硬度。

烘烤加热需反复翻转,保证梳胚受热均匀。李芊潼摄李彬华制

10分钟左右,当按压梳胚有对折感,放入老虎钳,拧动把手收紧钳片压平,同时浇注冷水,使牛角快速冷却定型。

钳片收得越紧,制作出来的梳子平整度越高。李芊潼摄李彬华制

取出冷却的梳胚,打磨因加热而变色的表层,用笔勾画细样,即梳胚的更精细的外轮廓。沿轮廓线磨去多余的角料,将边角、表面打磨平整,过程中,牛角本身的颜色和花纹渐渐显露。

细样模板相对固定,恰当的模板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杨思悦摄

开齿,是牛角板变身牛角梳的重要步骤。第一齿开下,便没有了修改的余地,后续的梳齿都会以第一齿为标线保持平行,不同的牛角梳梳齿间隔需求为1到3毫米不等。

开齿前,制作者会先凭经验和手感画出一条与梳背大致平行的线,这条线决定着开齿的深度及梳齿底部的平整度。杨思悦摄

梳胚开齿,要求动作快、稳、匀,一点点偏离梳齿都可能断掉,导致之前所有的功夫白费。李芊潼摄李彬华制

未经过处理的梳齿没有齿尖,不能完全发挥“梳”的功能。在用目和目的砂纸对梳体进行二次打磨后,需进行拉齿。拉齿又分为拉粗齿尖和拉细齿尖,通过特制的打磨轮把梳齿的根部剔平整,把粗钝的头部磨圆润,使其梳在头皮上感觉舒适不刺痛。

拉齿前、后的梳胚对比。李芊潼摄

梳齿处理完成,牛角已经是梳子的模样,手艺人们可以在花边打造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牛角梳的图纹式样,一方面依靠牛角的自然纹理,另一方面仰仗手艺人的精心设计,看似自然天成,实为胸中丘壑。

牛角上自带的纹理。杨思悦摄

待梳子完成表面瑕疵的细整修缮,则使用布轮配合石膏蜡抛光。至此,一把外表光润,握感细腻的牛角梳打造完成。用牛角梳梳头,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

不同花边式样的牛角梳。杨思悦摄

而其他的牛角制品,除开齿、拉齿外,开料、打磨、抛光等工序均与牛角梳制作相通。常用的牛角纽扣、刮痧板,工序相对简单,开料后直接切割打磨成相应的形状并打孔即可;牛角手串取用牛角尖端实心的部分,打磨成珠,抛光后用细绳串联;精致的牛角工艺摆件,则是将牛角切割成大小不一的薄片后热压改变形状,并用刻刀勾勒出细致的花纹,拼接制成……

拨筋棒、手串、软锤等牛角制品。杨思悦摄

“牛角制品制作一直是武陵的传统,但这是份精细活,步骤繁琐,坚持做的大多为40到50岁的中年人。年轻人多数是外出务工或者只负责牛角制品成品销售,能耐下心来系统学的人不多。”谈及技艺的传承,龙顺周坦言有“群体老龄化”的趋势。“传承人要培养,现在除了我弟弟以外,有三位徒弟在跟着我学习。但只‘传内’不行,还得‘传外’,让更多来到这里的人了解牛角制品制作也很重要。”

龙顺周指导徒弟进行角制品抛光。杨思悦摄

下一步该怎么走,龙顺周已经做好了计划。“现在我们的研学基地、传承基地正在建设中,估计明年就能完工。我打算把乡村旅游与非遗体验结合起来,发展非遗产业,让游客过来游玩的同时体验牛角制品的制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完—

/特别鸣谢/

宾阳县武陵镇人民政府

宾阳县文化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