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宗悦看来,尽管有些物品必须由机器制造,但也有机器无法造出的东西。倘若全部交由机器生产,世界各国的所有物品将全部趋同,丧失特色,劳动者饱含创意的种种乐趣也会被剥夺。
“民艺”,是柳宗悦提出包含“健康之美”的美学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指要信赖人类的双手。本文摘选了藏于日本民艺馆的十组蓑衣、手套、雪屐、羽织等贴身之物的图片和说明。这些器物都源于劳动人民的朴素智慧,用双手编织、染色而成,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来。
正如现任日本民艺馆馆长深泽直人所言,所谓工艺品设计,就是不断追问何为人与物之间“好的关系”,让器物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消除人与物关系的不协调,帮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
以下图片和内容均由出版社授权摘自《日本民艺图鉴:柳宗悦的手工艺之旅》一书,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日本民艺图鉴:柳宗悦的手工艺之旅》,作者:日本民艺馆编,译者:徐一然,版本: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
原作者丨日本民艺馆
摘编丨肖舒妍
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福岛县(岩代国檜枝岐村),约年,.0cm×60.0cm
蓑衣,是农村地区为了在雨雪天气时作业而自家制作使用的物品。用水稻或小麦的秸秆或者藤蔓、树皮等身边就有的自然材料制成。有时作为嫁妆,则会用丰富的色彩装饰一下。檜枝岐村产的这件蓑衣肩部用葡萄皮,腰部用山上的野草编织而成。内侧形成的漂亮网状纹路非常有特色。
背中当山形县(羽前庄内地区),年,.0cm×45.0cm
“背中当”是一种背重物时垫在背上缓和重量的装备。在庄内地区被称为“伴取”(ばんどり),非常有特色。它一般是用秸秆或者麻编成,夹入各色布头装饰。据说,娘家的父兄会把它送给将出嫁的女性。柳宗悦说这是“雪国独有的物品”,和蓑衣、雪屐一样,都是漫长的冬季生活的产物。
雪帽山形县(羽前地区),年,50.0cm×45.0cm
秸秆手套山形县,约年,25.8cm×14.9cm
雪屐山形县,约年,9.1cm×26.7cm
细致严密编制而成的雪屐,给人以朴素却精练的印象。在日本东北各地,人们生产了各种不同编法和形状的草靴、草鞋,其名称也是千差万别,各地都用当地方言来命名。柳宗悦感叹道:“光是鞋的名称本身,就能出一本很有趣的书了。”漫长雪季的封闭生活,使人们创造出了不起的手艺。
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小巾绣服饰(局部)青森县(陆奥津轻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
“小巾”(こぎん),是津轻方言中“小布”的意思,是一种在深蓝色的麻布底上,用白色的棉线顺着布面的网眼刺绣工艺。这种技法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用来弥缝和服上易破的部位,可以使其更加保暖。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中这样评价:“无论从技巧还是美观程度来看,都是一流的农民服式。”
菊花兔波纹斗篷19世纪,长.0cm
这件斗篷背部印着巨大的菊花纹样,脚边部分用“筒描”技法绘出波浪和兔子的造型,身体部分用“型染”技法染出木瓜纹样。这种斗篷是女性外出时穿的连帽外衣。以庄内地区为代表的日本东北部分地区,直到二战前都保留着丧礼时披这种斗篷的习俗。从正面看,领子的位置比肩部低了约6.5cm,是为了盖住头部。
“卍”字柏纹衣19世纪,长.0cm,大阪民艺馆
将木棉扎结起来,或者缝起来使部分不能着色(又称“防染”),其余部分染上蓝色。白底柏纹和蓝底卍字共同构成大网格状,给人清凉之感。防染过程中造成的褶皱感和蓝色染色微微渗出的部分,体现了手工制作的魅力。大阪民艺馆前身是年大阪世博会的展馆,这件藏品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
柿色底将棋纹羽织19世纪,长.0cm
这件羽织是木棉质地,底色是用红丹染成的柿色,背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七颗将棋棋子(日语为“駒”,也有小马的意思),采用“防染”技术留白。现在的千叶县北部到茨城县的一部分地区,过去是用来养马的广大牧场,由江户幕府直辖。在那里村庄的领主任命“牧士”来完成捕马等工作。这件衣服就是陪伴将军狩鹿时牧士所穿着的衣服。设计大胆,仿佛山野中映出将棋子的形状。
“缠”文字革羽织江户,19世纪,长.0cm
这件羽织由结实而又有弹性的鹿革制成。鞣白了的鹿皮上放上雕刻出纹样的纸板,用烟熏,底的部分熏成了茶色,用纸板隔着没有熏到的部分留白。背上的“缠”字是江户町消防队的标志。江户町消防队和绿化工人一般会穿着这种厚重的羽织。衣服内侧还染有“忠”的字样。
原作者丨日本民艺馆
摘编丨肖舒妍
编辑丨张进
导语校对丨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