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北京报道
10月底,《泉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行动”工作方案》对外发布,提出至年引聘百名博士研究生、千名硕士研究生和教育部属院校本科毕业生到泉州基础教育学校任教并从优给予补助待遇,引聘基础教育名师可按引聘层次就高享受60万元至万元的工作生活补助。
这一政策的发布,是泉州近年来积极“引才”的一个缩影。
泉州是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唐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位于泉州的“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目前泉州也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制造业颇为发达,年GDP为.1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4亿元,在GDP中占比达到56.9%。
然而,泉州这个诞生了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知名鞋服品牌的地级市,民营资本实力极强,但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
“泉州的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包括早年劳动力价格优势,使泉州物美价廉的轻工业商品颇受欢迎,诞生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民营制造品牌和上市公司。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削减,泉州的制造业也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以及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新问题。”华侨大学工商学院副教授王绍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10月28日,泉州市统计局发布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此外,前三季度,泉州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28.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0.8%。
制造业大市的转型压力
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个大城市,其中四个县级市被定义为Ⅱ型大城市,福建省泉州市代管的晋江市就是其中之一。
泉州及其代管的晋江,为何经济如此发达?
从历史上看,泉州农业经济并不发达,80%的地形为山地,但临海优势让其拥有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的特殊区位。此外,泉州也是闽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侨乡。泉州一直以来就有重商文化的传统,当地人有胆大务实和能吃苦的打拼精神。
福建籍的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吕德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管是泉州还是整个福建省,一直有“八山一水一分田”说法,当地人单靠种田养不活自己和家庭,因此泉州很早就是农副业结合,不管是家庭式小作坊经商,还是出海,都为了谋生。这种传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活跃,以及商人敢闯敢干的性格。
“泉州的民营制造企业很多是从小作坊开始的,第一代创业者多是苦干出身,对生产和销售环节很熟悉,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泉州很多地方是同乡同业,老板之间非常熟悉,商业信息和商业模式共通,有一个企业走出去,其它企业也会走出去;另外,闽南三角洲是比较早的对外开放的地方,华侨也很多,有便利的信息通道,企业家要扩大视野并不难。”吕德文介绍。
以体育产业为例,据泉州市工信局的数据,年泉州纺织服装产量占全国10%;鞋业产业方面,运动鞋产量占全国40%、全球20%。
泉州从鞋都到体育产业名城的开端,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一些小作坊起步的,随后体育企业进行的品牌升级、明星代言、上市等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有体育经纪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泉州生意人胆子大,执行力强,0年前后有些企业就敢拿出营收的大部分来请明星代言。
年,安踏集团营收超过亿,特步营收首破百亿,°年营收达59.33亿。年前三个季度,在鞋服消费整体下行的情况下,这些泉州体育企业销售数据依旧保持较好的增长。
除了体育产业,目前泉州已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
泉州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石油化工产业方面,泉州市列入国家九大炼油基地之一;建材家居产业中,石材出口量占全国的35%;食品饮料产业中,糖果出口值约占全国1/4;工艺制品产业中,工艺陶瓷出口量占全国65%。
另外,截至年底,泉州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81.5%,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占比最高。
但是,泉州也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比如,年泉州市发布的《泉州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体育制造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体育用品制造科技创新不足,重大平台数量不足、层次不高,数字化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服务业整体规模有限,体育培训业标准化、规范化滞后,竞赛表演“拳头”项目不突出,高素质人才匮乏等困境。
此外,国际上通常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这一指标,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新数据显示,年泉州RD占GDP比重从年的0.69%提升到年的1.4%,仍未达到泉州“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年研发强度达2%的目标。
而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泉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这一数据也在万亿GDP城市中偏低,背后与泉州传统产业较为集中有关。
引进人才与“智造泉州”
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来,泉州致力建设“智造泉州”。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全市新增千亿产业集群4个、累计达9个,半导体产业加快成形成势。全市超五成规上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造,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超间、数字化生产线近0条,推广工业机器人超1万台;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4.4%提高到23.6%。
不过,对比其它国内万亿GDP地级市,泉州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偏低。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提到,这和泉州自身的产业结构有关,当地是传统制造业为主,相对电子信息等产业来说,研发投入比更低。另外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一些包括鞋服产业在内的传统制造业并不在认定范围内。
王绍文建议,泉州的产业转型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方面的改造和生产,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的转型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加大投入,尤其是企业要研发符合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泉州作为地级市,相对其他一线和省会城市来说,科研机构和院所少,在人才和科研院所引进上更是要加大力度。
目前,泉州的产业转型仍然在“进行时”。今年前三季度,泉州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28.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0.8%,分别比上半年加快10.8和3.8个百分点。
此外,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9月,泉州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项,同比增长11.85%,合同总金额7.67亿元,同比增长91.78%,首次年度突破7亿元。
对于一些优势产业,泉州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泉州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运动鞋服、健身器材等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全球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打造环湾体育制造创新聚集区。主动对接国际时尚IP,打造国际运动潮流品牌生产及转化基地。推动安踏、匹克、舒华、特步等龙头企业全球范围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强化国际品牌形象塑造,打造世界级大企业集团、世界级体育制造业集群。
要进行产业转型,人才和资金均不可缺少。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持续扩大人才自主评价试点范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泉留泉就业,引进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1万名以上。
近年来,泉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有明显提升。一位在年入职泉州华侨大学的副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敲定工作时她还收到国内几所省会城市高校的工作邀请。当时华侨大学给予了最优厚的引进人才政策,最终她选择了入职华侨大学,属于被认定的“泉州市高层次人才”。
至今,这位副教授仍觉得选择去泉州工作和生活是非常明智的,在高校工作压力不小,但泉州物质生活压力要小很多。
“近两年,感觉泉州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均有所提升。泉州文化底蕴深厚,另外政府人才引进的力度比较大。作为沿海城市,泉州与外界的交流很频繁,城市包容性也好。”这位华侨大学副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