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东传统民俗风情的探讨

摘要:民俗风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各地方人民为适应自然环境和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发展的。由于历史发展和生活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风民俗是富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原汁原味,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本文通过对我县境内的生活、生产、礼仪等习俗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此来领略我县的民俗民风,领悟这些风俗习惯的美好寓意,也告诉我们如何来学会尊重各民族各地方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礼仪习俗。

桂东县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南岭北麓,峰峦竟秀,壮观磅礴,位于湘、粤、赣之省交界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栖息、繁衍。南守嘉定年间正式建县,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周边有井冈山、炎帝陵、东江湖、丹霞山等著名旅游景点,县内有“龙溪瀑布”、“碧洞飞烟”、“仙桥天乐”、“奇云山”、“八面山”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与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的人文景观。由于桂东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是休闲、避暑和旅游的理想胜地。全县有汉族、瑶族、畲族等民族,民俗民风千姿百态,独具特色。桂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开发旅游产业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对桂东的民俗风情进行研究探讨,充分利用民俗风情为我们开发旅游产业和推介桂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民俗风情

桂东境内重峦叠峰,植被保护良好,地貌结构奇特,山川秀丽,绿染群山,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自古以来,桂东由于有灵山秀水的哺育,桂东民风淳朴,礼仪周全;桂东人诚实善良,性情温和,热情好客,宽厚待人。从各种民俗、民风中可以看出桂东人平和而重情意,悠闲而重风俗的天性。

(一)生活习俗

1、饮食:桂东虽然是山区,但在饮食方面,却是非常讲究味美色鲜、合理搭配的,既大胆地引进了外地的饮食文化,也注重了本地特色。

①桂东酒席。“酒席”可能在全国各地都算不上稀奇,但像桂东酒席的刀工工艺及菜肴搭配却可见一斑了。“桂东酒席”有“十大碗”,有“十二大碗”(称大小酒),又分“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的等级。虽然桂东人多吃过酒席,但真正懂酒席的人却不多了,有很多人也都知道“桂东酒席”的顺口溜,但对其中内涵却知之甚少。从古至今,“桂东酒席”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吃到的,一般是要有贵客来临或操办婚丧喜事,主人才会请厨子来操办酒席。“十大碗”为桂东的普通酒席,有荤有素,小菜要盖上盖面菜才能装碗上桌;“十二大碗”为上等酒席:菜的搭配与“十大碗”完全不同,并要配“四荤四素”的腊味、瓜果给客人送酒,通过酒席,既可看出主人待客的厚薄,也通过看菜的搭配、刀工、火候,看出厨师的手艺高低,所以,一般不拜师学艺,是不敢操办桂东酒席。而桂东的酒席又因地域不同也各有差异,大致可分为城关、沙田、四都、清泉四个地区。

另外,在“桂东酒席”中还有一种专为祭祀亡人用的“祭席”,从等级上也分“十大碗”和“大小酒”,但烹制酒席的工艺却与平常的酒席大不相同,几乎都是用米粉和豆腐为原料,经厨师的巧手制作,加工而成。

②桂东板鸭。桂东板鸭是分时令制作的,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加工的,一般要到农历的冬至前后,以本地产的麻鸭为原料,再佐以砂姜、八角、食盐等原料,腌制一段时间后,置于太阳底下暴晒成干,食用时,蒸、煎、炒均可,腊味香浓、皮薄骨酥,外形美观,回味深长,是桂东传统待客佳品。有好客的桂东人得板鸭晒干后,切成小块用大小合适的坛子装上,倒上桂东人茶籽油浸泡,一年四季各人来了都可以有板鸭招待客人。

③桂东黄糍粑。桂东黄糍粑可以说是桂东饮食文化中的奇葩。桂东糍粑历史悠久,名扬四海,千百年来,但因其选料讲究、加工程序多,桂东人也只有到过春节时才会制作,所以,平时要想吃到桂东黄糍粑是根本不行的,“桂东黄糍粑”又分“蒸笼粸”和“大禾粸”,因其加工以米的不同而区分。但多是用桂东特有的“黄泥柴”及“槐米”“桐子叶”“茶籽饼”等多种含碱原料熬成水来加工,因其配料不同,制作的手艺不同,因而制作出来的黄糍粑也是色泽不一,口味各异。

④桂东米酒。普通的桂东米酒很多人都喝过,但上乘的桂东米酒却鲜为人知了。在桂东的城关、寒口、桥头等山区,很多农户待客的酒多不是当年酿制出来的,要埋到几尺深以下的地下,等到三年以后才会起坛出土,那种酒看上去有碧绿如茶的,有淡红如葡萄酒的,闻上去香味扑鼻,尝一口芬芳熏人,喝下去就会烂醉如泥了。

2、居住。桂东人自古就有依岭而居的习惯,不像其他地方把住房建在一起,桂东人建房讲究“龙势山向”,要请地理先生根据主人的生庚八字来选择朝向,多是分散居住,除兄弟、父子有时会同一个屋场建房外,几乎多是一户一个屋场。八十年代以前,桂东的民房几乎多是“抖泥墙”或“泥砖”屋,一般多为二层,第二层还会打土楼(即放木板后上面糊一层泥),住起来既能避风保暖,还能防火防鼠呢。桂东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分为三大间(桂东话叫“四闪三间),中间一间大的为厅堂,两边的隔成小间作住房、厨房,第一层用来住人,楼上则用来屯粮或储存存杂物,也可供男人居住,而女人是不允许上楼居住的。

3、服饰。桂东大多数为汉族,全县以汉族服饰为主,但畲族、瑶族也有他们自己的民族服装,一般要在节庆日或有重大活动时才穿,平时也穿汉族服饰。而清泉、桥头、寒口、黄洞因与离江西毗邻,在服饰上成年男女多扎头巾、系围裙,穿对襟衫、圆襟衫,男人干活时系围裙不方便,便在腰间扎一条布带。

(二)礼仪习俗

1、待客。桂东人是热情好客的,他们认为,客人是看得起自己,才会来家作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不尽其所有热情招待。这不仅只是对远方客人而言,近处亲邻的互相来住也是这样,无不待之以礼,热情周到。另外,家里来了客人,不会在厨房或偏屋里吃饭,一定要将饭桌摆在厅堂,并请客人上座(桂东人叫坐上席)。在桂东,凡婚丧嫁娶、生男育女、建造房屋都属大事喜事,有亲戚关系的或亲密朋友都必到场,送礼帮忙。

2、婚俗。旧时桂东的婚俗有一条不可逾越的规定,即“同宗不结亲”、“同姓不连姻”。婚姻大事一般多请媒人操办,男、女双方订立婚约后,先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出具庚贴,请卜者合婚。八字相合后,再由女方派父母、叔伯等上辈来“踏嫁场”,女方满意后,由男方对来相亲者进行“打发”(即送红包、衣服等礼物),然后择日“下定”,由男方备好礼品送到女方,女方收下定礼后,说明女方已答应了婚事,然后由媒人往来洽谈聘礼和妆奁,以后由男方择定吉日,用红纸写上并备好礼品一同送往女方,叫“送日子”。桂东的迎亲、送亲也礼节繁多,据说光红包就有几十个之多。结婚头一天,男方就要把聘礼送到女方,叫“过礼”,“过礼”的一进门,新娘及其娘姨姐妹等人就要开始“哭嫁”,一直哭到第二天上轿。新娘进门时,要杀“拦门鸡”,女方送亲的到男方家后,称为“上亲”,要在屋外坪里摆好桌子,端上送酒的果品,喝“避风酒”,到家后,男方多是以最高的礼节来招待上亲。热情周到,酒席更是丰盛,餐餐多是“大小酒”,安排有酒量的人来陪上亲,想方设法把“上亲”灌醉。

桂东办婚事的礼节甚多,大多数人家办喜事,多要从族中或村中请懂的人来“坐礼房”,专门安排调派各项礼节事宜。

3、过年。桂东人把过年看成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家每户到过年多要杀猪、杀鸡鸭、制糕点,倾其家中的物品来过年,家人出门在外的再远也要赶回来过年。而桂东人过年也是十分讲究的,家人要缝置新衣服,特别注重的是“团年”、“出行”、拜年、请客、送神、请神、祭祖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桂东人大年初一是不一定“出行”的,要选黄道吉日,大年初一不能睡觉,不能扫地,不能做饭,要吃大年三十剩下的饭,亲朋好友在春节期间都会互相请吃饭,叫“请客”。

桂东人过年十分热闹,除了每家每户都要走亲访友,还有很多的民间娱乐活动,如午龙、装故事、做庙会、放花炮,特别有特色的是放鞭炮,到了过年,再穷的人家也要买几挂鞭炮,以除凶求吉,保全家平安。

桂东人把大年初三叫做“拜新年”,这一天,不能走亲访友,是给新丧的亡灵“拜年”的日子,亲友都要带香烛纸去“拜年”。

4、六月六。“六月六”是桂东人的一个节日,桂东人在每年的“六月六”这一天,家里长辈会用毛边纸的纸钱做成纸幡,杀鸭子时将血滴在纸钱上,然后将这些纸幡插到自己家的田头,俗称祭“禾倌子”,以图当年的丰收。亲朋好友在这个节日中,也会互相走动,来品酒尝鸭。

5、中秋节。桂东把中秋节称之为“团圆节”,中秋节来临,家家都买饼砍肉,亲友间互相赠送,家人不管远近都要在这一天聚齐,夜晚,家家欢聚畅饮,乘兴赏月。在桂东的乡下,有请“月光姐姐”之风,设香案,摆祭品,用一米斗装满米,米间置环佩首饰之类,备一箕,要选未出嫁的姑娘来端,另选一女子来请“月光姐姐”。

6、七月中元节。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是:清明节往往是聚族而祭,而“七月半”是一家之祭。自七月初十开始,家家户户便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四日家家焚烧冥纸、冥衣。按照桂东人的习俗,七月半是一个“鬼节”,在此期间,不能办红喜事,不能开市、搬家等,更不能在夜间行走,以免在路上碰到鬼。

(三)民间工艺

桂东由于交通不畅,先人便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许多民间工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有很多工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如“玲珑茶制作工艺”、“普乐土陶制作工艺”就已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流传在民间的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去挖掘保护。

1、普乐土陶制作。普乐土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他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拼搏,生产出了既美观又适用的各种陶瓷制品,为桂东县内及周边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玲珑茶制作。玲珑茶是根据桂东人的口味而制作,其特点是条形美观,芳香扑鼻,沏出来的茶水碧绿,曾荣获

3、木器制品。桂东由于是山区,林业资源丰富。所以,民间竹木加工的能人巧匠也多,各式各样的木制品,各家各户,信手操来,人家有的,我们多有,人家没有的,我们也有。如人工榨油设备,全是木制品;“独轮车”(适合在山区小路走)、“风车”、“人力犁田架”等都是具有桂东特色的,外地几乎没有或者是在工艺上相差甚远。

4、竹制品。桂东的竹制品工艺精细,式样美观,经久耐用。特别像“竹烘笼”、“竹有盖篮”、“竹皮萝”等制作工艺,只要看了的人都赞不绝口。

二、总体现状

桂东的民俗、民风、民情已经一代代沿袭了几百年了,绝大部分还在民间保留,但也还有很大一部分因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逐渐被取代或废弃。因此,我们必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保护工作的力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桂东的优秀民俗、民风、民情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而从当前桂东的现状来看,大致情况为:

1、在调查的20个成年人当中,有11个知道些桂东的民俗风情,只占调查人数的55%左右,其余45%的人完全不知道。而对一些古老的民俗却仅有2个人能说得一些出来。

2、民俗民风大同小异,在调查中发现有60%的人都不清楚哪些属于桂东民俗,总认为全国各地都一样,包括春节拜年、清明祭祀、正月十五闹元宵等;有10%的人认为非常了解,永远不会忘记,即使身在他乡也会时常记起,有30%的人都说上辈没有讲,也没看到过,不清楚了。

3、由于风俗习惯的改变,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7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多不知道“哭嫁”、“哭丧”,特别是从90年代以来,大多数年轻人结婚多是采用旅游结婚或到酒店办酒接客,在一个地方,一年中很少看到做一堂喜事,父辈又不会去讲,既没有耳闻也没有目睹。

4、民间工艺濒临失传,很多当年为桂东人民带来方便的工艺,现在都被取代和闲置,如“手工榨油”已被榨油机取代,“竹烘笼”用者甚少,大多数都是用电器取暖,亲朋好友间的来往都用红包了事,再没有人提篮子送糕饼点心之类的东西了,90后的年轻人,说起这些东西多摇脑壳了。

三、对策及措施

把桂东的民俗风情予以传承宣传,也是向世人展示桂东的一个有效途径,让人们了解桂东,认识桂东,对桂东的开发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加大推介力度。要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各种宣传民俗民风文化的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突出本地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做到有趣味性,有新的创意。通过开展活动,来加深人们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加大保护力度。当前,我县正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结合普查工作,进一步挖掘我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根据“挖掘、抢救、保护”的原则,将一些好的项目尽快列为本县的保护名录,尽快制订传承保护措施。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媒体,开设一些专题栏目,广泛收集本地特色的民风民俗,让桂东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为宣传推介桂东特色的民俗出谋献策,尽快想出弘扬本地民俗民风出金点子,尽一份力。

4、鼓励广大桂东人开展桂东特色的产业活动,可生产一些具有桂东特色、突出本地民俗民风的手工艺,制作一些小礼品,“端”着宣扬民俗民风的“饭碗”,吸引外地参观者,以此来发展桂东的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5、充分发动群众向年老的人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民风民俗、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让他们谈现在同过去相比,还有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对于陈旧腐朽的应摒弃,健康向上的应继承,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作者/来源:何晓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