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太阳
精装房是房企交付最后一道关口,关乎业主的居住体验与项目口碑。
交付没做好,小业主的落差会非常之大。出现质量问题,首先指责的就是采购人员。在网络上一搜索,关于精装投诉非常多,难道真的都是采购人的错吗?
一、别伤了采购人的心,有些“锅”采购不该背
在我看来,房地产企业各条专业线中采购人是这个时代最为“悲催”的人!
我身边就不乏诸多采购人员直接转型进入乙方供应端单位或者直接跨行跳出房地产。
对内,采购一不小心就是个“背锅侠”或者是“消防员”。房子卖不好,营销骂采购买的什么鬼回来;工期延误了,工程抱怨招的供应商配合不好;成本超额了,怪招标的价格太高了。总之,采购就是一个受气包,充当“背锅侠”。
有时候,项目现场踩坑了,比如设计图纸审图不严,导致采购回来的物品无法安装,这个时候又要采购临时救火,真把采购当做万金油了。
对外,还被供应商背地骂“最低价中标”,有时候我都在想,既然甲方最低价,供应商这么反感,为何还要参与。“省钱”这是每个企业天然的需求,没有企业不喜欢采购质优价低的产品,因此把“最低价中标”归咎为采购人员的不作为,显然是不公平的。
当然,目标成本做的准、成本纪律性高的房企,采购人员的工作会非常轻松,按照成本给出的指导价采购便好。但实际情况是造成成本超额的原因是多方面,采购砍价仅仅只是显性的成本管理手段而已,看不见的成本浪费更可怕(后文会有部分详述)。
但当你真正了解采购人的工作时,他们扛着的压力非常巨大。
PS:别再说采购是花钱部门了,当下的采购都没有预付款,跟供应商都是谈着赊账生意,哪还能充当大爷,为了完成采购KPI考核都是笑脸相迎,夹着尾巴做人。
二、地产采购之难:精装领域3大痛点
1、产业链未打通,精装设计存在天然硬伤
尽管精装化率不断提升,但绝大部分房企理解精装仅仅是毛坯+装修,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精装是一套严谨的工艺设计的逻辑从而改变了住宅产业化。在毛坯房年代,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部品部件配套设计是正常的流程,但在精装时代应该是逆向推论的。
由于教育体系断层,导致产业链至今没有办法能够系统地打通。全世界有且仅有在中国出现了定制家具。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根本没有系统化的思考房子的建筑结构体在未来如何做好六面的装饰以及功能的内嵌。
所以,在精装设计环节存在着天然的硬伤,为后端的交付埋下了隐患。
2、缺乏精细设计及管理,施工现场的成本浪费
在一个地产公司里面控制成本,80%控制成本的在于设计研发部,设计是控制成本真正的源头。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前端的设计不合理,造成材料利用率、现场的切割率、损耗率、工时工费都是造成成本超额浪费最底层的源泉。
中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尽管是制造大国,但不是资源大国,所以中国的发展一定不能粗放式,必须实现精细化。
正是由于设计管理的粗放水平,工地现场会发生诸多的设计变更,既造成本浪费,变更多了还会影响整体的品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房地产多变性,精装交付被卡住喉咙
房地产的多变性,让开发商被动交付。拿地的时候,房子定价1.8万,但真正卖的时候变成1.3万。受制于政策,售价被卡住了。
国家政策对全装修、精装修大力支持,但是另外一方面,限价、限售、限购,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收窄。在消费认知觉醒时代,小业主在品质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比开发商少,在互联网的助力下维权意识增强。
三、标杆房企创新实践:精装管理4大举措
1、提升主体建造品质,采购要有全局视角
精装施工跟主体工程最大的差异在于精装需要协同配合的工序远大于主体工程。精装其实是一个微观世界的工种,聚焦到每一套房、每一个空间最终落地所呈现的效果,而主体工程侧重于框架搭建,施工落地的难度会小很多。
不踩坑,哪来避坑一说。总结几个非常实战使用的方法论。
1)提升主体建造品质,推行标准化设计。
俗话说,主体工程做丑了,靠精装来遮丑。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管用吗?
主体工程的建筑品质提升了,对于精装产品只会是更高。在远洋地产有推行SCS体系,从年的实测实量70多分,如今已经达到了93分以上。在建筑品质提升的基础上,推行标准化的设计,精装的品质只会越来越好。
比如,卓越地产今年有一项行动叫“大锤行动”,推行样板先行、工地开放,在样板间看到的“所见即所得”。只要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不一样的,工程人员会随身携带大锤砸掉它。通过前期对于建造品质的把控,从而约束后端批量精装环节的质量提升。
2)采购要有全局视角,不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