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女人用创业对话非遗

河南县托叶玛乡文群村的旦正措依靠传统编织手艺走上了致富路。

乐乐玛民族手工艺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传统手艺焕发新机。

巧手编织幸福生活。

乐乐玛蒙藏特色手工艺品。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八月的河南草原,苍茫辽阔。一场大雨过后,芳草的清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牛羊悠闲地低头啃草,安逸而宁静。

县城一家企业车间里,52岁的南措吉正忙着跟师傅学习擀毡的手艺。虽然到这儿学习还不满两个月,但手底下的动作已经十分熟练。

从家庭妇女到企业员工,南措吉的蜕变离不开这样的就业平台。而这家企业的故事还得从9年前说起。

年,退休后的才让吉、叶西卓玛、才让尕吉和德吉措四个人决心创业,想要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开启一段新生活。

河南县地处甘青川交界处牧区腹地,是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更是蒙藏文化的融合地。

“牛羊绒毛和皮革手工制品是生活在高寒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用品。就像我们居住的蒙古包和黑帐篷、身上的皮袄和氆氇、脚上的靴子、手中的绳索……因此,牛羊绒毛和皮革手工技艺在蒙古族和藏族群众中非常普及。特别是牛羊绒毛手工编织是当地妇女最普遍的一项技能。”

自小在草原上长大的才让吉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便宜、轻巧的塑料制品逐渐占领市场,手工编制品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

“而且,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少牧民搬进县城居住,很多妇女掌握的传统手艺也没了用武之地。”

就这样,深思熟虑后,才让吉几个人决定在县城成立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推广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手工企业,为当地的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和牧区的妇女做一些事情。

年8月,乐乐玛蒙藏特色手工制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注册。在购买了设备和原料后,几名创业者先后到邻近省区和尼泊尔等国家学习、考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机械和天然颜料。

“牛羊毛手工编织,它不仅是一种产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为了保障产品的品质,我们的所有材料都是以优质牦牛、藏系羊毛为主料,棉麻为辅料,力争以传统工艺实现产品的现代化。”从县教育局退休的德吉措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乐乐玛所有产品都由她操刀设计。说起这门手艺,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传承人,德吉措笑着介绍:“从我姥姥到我妈妈都是编织能手,在这种环境下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会了一些东西。”

一开始,乐乐玛产品是沿袭了传统工艺,后来慢慢融合一些新的理念。

今年22岁的仓央尖措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县人,自小对民族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他从年开始在乐乐玛做兼职。对于公司的产品,他十分清楚。

“对城里人来说拴牛绳早就派不上用场了,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门传统的手艺感到陌生。于是,我们将编织好的拴牛绳像蚊香一样盘起来,做成了餐垫,看起来既特别,又实用。对了,还有这款用羊毛毡做成的电脑包,没有边线,既牢固又防水。”在公司的展厅,记者看到,乐乐玛不断探索着传统与创新的各种可能。除了传统的生活用具外,还有牛羊毛制成的耳环、车挂、抱枕等产品。就拿抱枕来说,有藏族特有的图案,又有着蒙古族独有的走边工艺。

仓央尖措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开发的产品包括纺织、编织、刺绣、皮制品等。基本分为居家用品、办公用品、服装服饰、工艺礼品四大系列。以牛毛鞋垫为例的不少产品受到加拿大、瑞士、意大利、法国、韩国等国消费者的喜爱。

“年,公司的营业额有万元左右;去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万元。”

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

“依托牛羊毛手工制品领域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我们把和公司有合作关系的牧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河南县乐乐玛有机畜牧养殖业牧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有7户,大概有30多位牧民。‘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不仅增强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加了入社牧民的收入。”仓央尖措介绍说。

今年65岁的公保加是公司惟一的男员工。家住赛尔龙乡尖克日村的他从年轻时就有制毡的好手艺,自家用的雨衣、蒙古包都出自他手。年,为了方便孙子上学,他和家人搬到了县城。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乐乐玛。

公保加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后,公司又安排了专门的老师给他们培训技术。跟以前相比,自己的手艺精进不少。

跟公保加一样,今年51岁的玛措是个地地道道的手艺人。但不同的是,因为有言语残疾和听力残疾,这么多年来,无法外出打工的她一直靠做些手工艺品谋生。一年下来,能有多元的收入。公司成立后,早已在县城的手艺人中小有名气的她成了企业的第一批员工。如今,每个月除了元的稳定工资外,算上加班费以及自己在休息时间制作工艺品赚来的钱,至少有0多元的收入。不仅如此,每次培训,心灵手巧的玛措总是学得最快的那个。几年下来,已经带出了8位徒弟。

现在公司的35名员工中,80%以上的来自于贫困家庭。其中,除了像玛措这样的老手艺人之外,还有不少人是“半路出家”。

来公司工作一年多的才让吉今年49岁。一家六口原本住在优干宁镇智后茂村。五六年前,因为家里草山面积小,牛羊又少,为了补贴家用,她选择进城务工。但一没文化二缺技术,找工作四处碰壁的她只能在工地上当小工。随着年龄慢慢增大,体力活对她来说越来越吃力。后来,经过同村人的介绍,她来到了公司,跟玛措学习了两个多月后就顺利出师。

“对这份工作太满意了,不仅稳定,还不像我之前的工作一样那么辛苦。而且在这里一起上班的都是年龄差不多的人,休息时间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聊聊天,挺开心的。”

5年前,单身母亲公保措成了公司的一员。那时,离婚后的她在县城的一家单位当门卫。时间越久,她越想自己学门手艺。后来,听到乐乐玛招聘员工的消息,她便主动报了名。现在,已经熟练掌握编织技巧的她不仅实现了自己之前的梦想,在和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连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几年前搬到县城后,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我丈夫打工维持。等到孩子上学了,我就想自己也能找份工作挣点钱贴补家用。年刚到公司时,我还不了解这些技术,公司请老师来教我们技术,还让老员工带我们一起干,现在已经很熟练了。”公司的业务骨干旦正措自信地说。

“‘乐乐玛’是藏语,有‘巧手女人’‘手工制品’双重意思。”看到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传承,才让吉十分感慨,“下一步我们想要打造牛羊毛制品文化传播基地,在提升乐乐玛知名度的同时,突出牛羊毛手工制品在传统生活和时尚潮流中的作用,体现牛羊毛手工制品在蒙藏艺术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采访手记

“大龄”创业者的光与热

对于标榜年轻、活力、创新的“创业圈”来说,“创业要趁早”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年轻人创业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而且年轻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试错成本,更少创业压力与负担。最重要的是年轻人体力和精力更加旺盛,能够应对更多的挑战。

但是,年龄真的就是创业的绊脚石吗?

乐乐玛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退休似乎就和休息画上了等号。但是,从创业之初的艰难开局,到如今发展步入正轨、产品远销海外,一路走来,乐乐玛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满怀创业精神,多大年龄都不算晚。

靠着这种创业精神,9年来,从简单地传承老手艺,到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再到创新理念、推出新的产品,乐乐玛不仅传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了民族独特的手工艺品,还让当地文化从草原走向世界。

靠着这种创业精神,9年来,乐乐玛获得了成功。德吉措成为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蒙旗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被列入黄南州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司成为河南县龙头企业,不仅作为牦牛绒手工产品行业领军企业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还作为行业潜力企业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手工培训研讨活动。

靠着这种创业精神,乐乐玛也点亮了牧区妇女的新生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牧民从草原来到县城。面对就业难题,其中不少牧区妇女的确是困难群体。没有文化基础、欠缺劳动技能,她们的就业选择少、就业范围小。但作为一家手工艺品加工企业,乐乐玛给了她们一个就业的平台,激发她们的信心和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帮助她们增收致富。而且,对体力劳动需求较低,让一些残疾人也能加入其中。

退休不退潮。近年来,国家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予了高度的支持,青海省也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下,创业更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应该勇于打破年龄、性别以及各种不可能的成见。如果有人问你多少岁是创业的最佳时期,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他:什么时候创业,什么时候就是创业的黄金年龄。(咸文静)

作者:咸文静张多钧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