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本文来源: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特约撰稿人秦诗立编辑王世琪编者按:浙江在12月24日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用好政策这个“船”和“桥”,特别是对标对表中央政策,结合浙江实际、把握政策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年,浙江如何以政策的“实”和“效”实现发展的“稳”和“进”?涌金君特约专家撰稿予以分析展望,献计献策。今日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登楼,带来《浙江山区县发展重棋,要落在这四个字上》。迭代升级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这是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强“一县一业”是超常规举措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是持续增强山区县内生造血能力、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一招。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围绕产业、平台、项目等方面,积极构建山区县域内部产业一核集聚或多强共生形态,已全面完成年度既定目标。笔者以为,年,山区县需进一步围绕“一县一业”组合拳的打造、优化,加快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谋划与重塑今年以来,浙江省发改委牵头为26县量身定制“一县一策”,指导山区县需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潜力,明确“一县一业”,聚焦培育做大辨识度高、潜力大的核心产业。一年来,山区26县围绕“一县一业”,落地开工了一大批带动力强、民众参与度高的大项目,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平阳引进新材料产业“链主型”企业正威集团,总投资达亿元,其中单晶纳米铜智能加工生产线是国内首条,标志着单晶纳米铜的国产化量产。遂昌天工之城·数字绿谷项目相继揭牌网易联合创新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丽水遂昌)等项目,今年预计可实现民间投资项目落地超30亿元,数字经济产值超5亿元,税收超万元。借助全省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一系列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举措,山区26县涌现出一批跨越发展的特色平台。其中,衢州智造新城相继引进时代锂电、中天有机硅、华友新能源等一批优质龙头企业,年完成投资60.8亿元。仙居医械小镇已被列入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入驻项目47个,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发明专利多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个,普通工人人均收入达6.5万元。磐安江南药镇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与全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并引进以一方制药、康恩贝为龙头的各类生产企业余家,包括6家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可见,经过一年的谋划,山区26县正逐渐围绕自身产业基础与特色,重塑竞争优势,迈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短板与空间即便如此,仍需看到山区26县发展“一县一业”中存在不少短板。规模方面,“一业”实力依旧偏弱。在调研中,不难发现,山区26县整体工业化水平仍需“补课”。除了淳安水饮料、永嘉泵阀、龙游碳基纸基新材料、天台轨道交通及汽车零部件、青田高端不锈钢、遂昌金属制品之外,其他山区县主导产业产值均未突破百亿元。平台能级依旧偏弱。山区26县超过亿元产值的开发区平台仅10个,离打造战略高能级平台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方面,“一业”层次依旧不高。发展质效相对落后。山区26县亩均效益约15万元/亩,远低于全省26.3万元/亩的平均水平。同样是木制品行业,庆元县亩均税收仅为安吉县的五分之一。龙头领军企业数量不多。山区26县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省的7.7%,尚有8个县没有上市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年,仅有8个县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全省平均的30%;全省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26县仅有41家。但短板同样意味着空间,倘若能尽快补齐“一县一业”发展当中的诸多短板,将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开新空间。打好“一县一业”政策组合拳年是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相关政策、举措、平台、项目等需在年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调整优化、迭代升级,进一步形成组合拳优势。强化要素保障,升级打造“一业”产业平台。打好山区县资源要素内部挖潜与省市适当倾斜支持有机结合的组合拳。围绕山海协作与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设,争取设立山海协作“飞地”专项资金,加大对进度快、绩效好“飞地”的奖补力度。强化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导向,探索推进战略留白用地制度,统筹安排每县(市、区)“产业飞地”不超过亩建设用地规划指标;针对符合条件的重大产业项目提前预支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力争到年,实现“产业飞地”、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全覆盖。强化系统重塑,迭代构筑“一业”协同生态。打好国外省外先进经验系统学习借鉴与当地制度型开放合作经验提炼提升有机结合的组合拳。牢牢抓住“一县一业”发展的本质内涵,以强化1至2项主导产业为核心,辐射或融入周边县市形成共赢生态。以“一县一业”为切入点,鼓励山区26县企业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特别是杭州等四大都市区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紧密型协作关系,推进山区26县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主体培育,培育做强“一业”规上企业。打好龙头企业培育做强与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扶持做精有机结合的组合拳。统筹实施“放水养鱼”“雏鹰行动”、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引导26县重点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加快推动已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省级创新载体与26县的精准对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26县已有的高耗能企业引入专业咨询机构指导节能减排,积极推动企业积极转型。强化结对帮扶,落地深根“一业”优质项目。打好企业新市场新业务开拓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有机结合的组合拳。进一步深化央企与山区26县尤其是重点山区县一对一结对合作,推动省属国企、知名浙商企业加大对山区26县投资力度。推动山海协作结对双方建立一体化招商协同机制,按照“一县一策”的导向,助力示范县开展“一县一业”招商引智活动。引导省级产业基金、资源要素优先向“一县一业”相关项目倾斜。帮助山区县组建围绕“一县一业”发展的“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队,提供从项目谋划到项目落地的全链条支持。(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