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工艺美术生,为何回乡做起了18样传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www.gpitp.gd.cn/mei/20180426/74058.html

匚一则新闻引来了一个年轻人

拥有千年历史的东阳木梳,是如今全国少有的还保留着全手工木作的梳子。仅剩的一位手艺人是个80多岁的老爷子,找不着徒弟,为手艺的传承焦虑不已。

曾经木梳制作在东阳曾经非常红火,拥有众多的木梳社,有几个村更是家家户户制作木梳。眼看如今这门手艺难以延续,东阳本地的媒体发布了一则消息,表述了手艺人内心的辛酸……

陈浩归那时候刚上大一,他从小就生长在号称“百工之乡”的东阳,家里做的是木制工艺品,对于手工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看到这则新闻后很有感触,“不想让它就这么断了。”

他开始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老人,登门拜访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老人也很开心,感觉在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终于看见了一丝曙光。

匚做传统手艺,挺难的

一个小小的梳子,制作工具却有18种之多,东阳传统说法叫“十八样”。制作工艺也非常复杂,共分出坯、斩头、化坯、箍坯等18道工序。回想起那段学艺的日子,陈浩归颇有感触:“其实真的挺难的”。

单单一个开齿,手要稳,角度、深度不能差毫厘,光这一道环节他就不知道开断了多少梳齿。从一开始经常是双手伤痕累累,到最终熟练的掌握各道工序,陈浩归花了3年多的时间。

很多东西不做不知道,上手了才明白其中的奥妙。很多传统工具以及师傅教的小窍门,都会让他对早先手艺人的智慧深深赞叹。

他一开始其实只是单纯的想要去学习一门手艺,不让它断了传承。后来他学习的越是深入,就越能感受到一个小小的梳子里那些古人的巧妙心思,就让他越是投入。而在学习之余,他也逐渐感觉到东阳木梳和市场的距离。

匚以创新延续传统,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95后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陈浩归对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想在贴近市场的同时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

“应该是蛮东方的,但还是有一点现代的感觉,但是又有木制品的一种柔软的感觉在里面。”

他感觉很多当下的年轻人都在追寻潮流、现代,把传统与“老套”挂钩,对此陈浩归很抵触:“传统不是一个贬义词。”

陈浩归结合自己的理念制作了几款梳子,市场反应不错,还在东博会非遗展上拿了一个最高奖项。对于接下来的方向,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做的是用一些现代的设计和传统手艺做一个结合,包括一些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之间进行一些选择结合。”

他并不否定情怀:“这个时代全手工制作,当然是一种情怀,我觉得也是需要的。”而他也认为全手工制作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让拉开了产品与市场的距离,所以在他看来,“我们可以选择一种两者结合的方式。”

在陈浩归梳子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手艺的一种传承实践。传承与创新、碰撞与融合,这永远是手艺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陈浩归在前行中要不断解决推进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