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与木头打交道近60年将退圈

扩散期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4642914.html

水桶、米桶、马桶、脚盆、澡盆……以前,各式各样的木桶、木盆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器具。这些旧时百姓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圆形或椭圆形木制品,就是圆作。最近20年里,圆作这个行当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在滨湖区河埒街道溪南社区,有一位巧匠把曾经的圆作日用品微型化成了艺术品,他制作的微型凹勺被列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他就是微型圆作唯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荣兴。

将“退圈”的圆作捣鼓成艺术品

圆作艺术是木工中的一个特殊行当,是以杉木料制作的各类桶、盆、瓢、勺等日常生活用品,主要用于旧时新婚嫁娶中必备的嫁妆。陆荣兴告诉记者,长江以北、西部地区和山区地带用的圆木件以直板桶为主,有驴驮的水桶、人背的背桶、用于过河的木桶(江南地区叫菱桶)、农具等等;而江南地区做圆作件的,则要讲究多一点,因女儿出嫁是一世的大事,圆作件有12、24、36件等区别,体现家境的好坏。“好人家嫁女儿,特别是农村,圆作件要齐一点,从用具到农具一应俱全,我的父亲曾跟随师父给两家大人家做齐了64件。”

陆荣兴今年78岁,他的父亲曾是上世纪40年代无锡地区的圆作名师。受父亲的影响,他从20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圆作技艺。早先在国棉一厂工作时,他凭着手艺给单位制作了饭蒸、菜桶、浴盆、洗脚盆等圆木件。

年退休后,偶然受电视节目的启发,陆荣兴产生了结合祖传圆作技艺,仿制一套件微型圆木件的想法。微型圆木件制作复杂,需要用到绘画、圆木制作、雕刻、油漆等技法。创作之初,陆荣兴对吉祥图案了解不多,他就从书店买回专业图案的书籍做参考。首次创作充满艰辛,且不说雕刻、圆木制作等的繁杂过程,光是盖子上吉祥图案的描绘,陆荣兴就足足用了3个月,画稿叠起来有字典那么厚。经过锻、箍、雕、磨、画、漆等数十道工序,花费2年多时间,陆荣兴终于制作完成了第一套件“百兽头、百吉祥”凹勺作品。这套作品每个高6厘米,圆木面长11厘米,底面长6厘米,体型丰盈、曲线和顺,在木盖、把手处雕刻百兽、吉祥图案,再施饰朱漆金粉,寓意吉祥、极具古典韵味。

就这样,陆荣兴“一不小心”将已经退出生活领域的圆木用具捣鼓成了精湛的艺术品。这套微型圆木作品还入选了年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吴地风韵”大型展览,并获铜奖,于年12月入选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业内专业刊物《民间艺韵》这样点评:“陆荣兴的创新圆木用具是有价值的,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将如酒之久贮,越陈越醇。”

精雕细琢的木艺之美

“圆作师傅还是要比箍桶匠高级一点的,圆作是木工中难度最高的。”陆荣兴解释说,圆作师傅主要做桶,大多要和水打交道,所以对手艺的要求更高,要用到圆周率、几何原理等。就拿一只水桶来说吧,桶帮一般上宽下窄中间凸,组成桶帮的每一块木板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弧形,而是一个复杂的双曲拱形。制作一只木桶,要经过锯板、刨板、钻孔、拼接、套箍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为了不漏水,木板之间还必须一拍抿缝。而且,光是学艺的过程就要6年。“学3年,帮3年,手艺才能学成,少一天都不行。”回忆起昔日的学艺生涯,陆荣兴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的严苛要求,还需要自己耐下性子勤琢磨苦练习。

说起圆作的制作工具那更是种类繁多,陆荣兴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简易的自制木桌,抽屉里是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林林总总有30多件。陆荣兴介绍说其中难度最高的是刨子,刨子能否将木料刨平、刨均匀关系到木板能否无缝对接,“我至少练习了一年,大大小小的各种刨子刨出来的木花要像纸片一样薄”。锯子要练到对面没有屑,挺线、弯线、圆线都能手工锯出;斧头起码要练习一年半,劈下来的料不能断,粗细均匀;凿子也要练习一年多;雕刻花纹的刻刀就有几十种,每一种都要练到极致。“开始的时候白天练一整天,晚上天黑了点着煤油灯都要练。这些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做出合格的圆作。”

圆作家什的用料也有讲究,不是随便什么木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的。木料要有韧性,不可有开裂,结疤要少。一般以杉木为多,因为杉木遇水不易腐烂,且伸缩性相对较小,不易裂缝、变形。段料、划线、开料、砍料都要小心,以防止毁料。

陆荣兴也在琢磨如何让圆作手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第一套作品成功后,他还创作了36件微型红嫁妆圆木件,仍然是采用比实用件缩小几十倍的手法,用的是桃木和女贞树木料,每件圆、高、底、提梁尺寸都不一样,整个作品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件件玲珑可爱。“木头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用手艺去精雕细刻打磨它,这个木头就会代替你说话。只要我做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陆荣兴说。

(晚报记者潘凡/文、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