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静荆新年张锡坤
几年前菏泽曹县一则“棺二代”的征婚启事引发热议,征婚启事中开出的嫁妆是自家经营的8家“棺材铺”网店。
棺材这一行,很多人觉得晦气、不吉利、不体面。
然而菏泽曹县庄寨一家棺材加工厂,日均生产棺材到口,年产30万口,占据日本25%的市场份额。
年,日本东京电视台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世界》摄制组就曾走进菏泽曹县进行探访。据报道,日本人买的棺材9成都来自这个城市。
庄寨棺木行业的兴起绝非偶然,在打通日本棺木市场的背后,是一条不可复制的产业脱贫与制造业发展之路。
一千余口的日产
前3年赔钱,现如今占据日本1/4市场
在年以前,菏泽德弘木制品公司一直做着板材贸易的生意。公司创始人田林焕从木材商那里收购桐木拼板,然后转卖给日本的贸易商。最后这些拼板都被日本的工厂买下,做成了棺材。
彼时,日本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日本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棺材的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日本本土的棺材价格从-元抬到了-元。日本在考虑产业转移时,第一时间想到了原材料产地——曹县庄寨镇。德弘木制品公司总经理冯香云说:“客户有意扶持我们直接生产棺木,集中培训了二十多天。”于是,“在客户的启发下”,他们有了开拓日本市场的主动性。
冯香云说:“这个过程比较坎坷,走了不少弯路。”首先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的棺材与日本的棺材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尝试过两种棺材都做,但是后来发现工人做工会混乱,这样就导致产品不过关”。其次是技术不熟练,不能掌握里面的技巧,再加上公司初期规模有限等原因,最开始一星期只能生产1个货柜,每个货柜六七十套棺材,残次品率较高,公司连续三年都处于赔钱的状态。
随着技术改进、设备更新、与客户磨合熟悉等,年,企业生产力稳步上升,开始实现盈利。从最初的一个月套,到年一月套,再到一月1.6万套。棺木档次越来越高,整个生产流水线也越来越规范化。“现在每天能生产-套棺材。可以说日本四分之一的去世人口,用的都是德弘的棺材。”冯香云说。
一毫米的误差
生产过程多道工序,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
在日本人的认知里,素洁、典雅、高档的棺木,不仅是死后的归宿,还代表着他们的身份。日本人在选择棺木原材料时喜欢用桐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日本人的棺木最后要和遗体一起火化,所以易燃、重量轻且不易变形的桐木也就成了最佳选择。丰富的桐木材料,也使得曹县庄寨抢占日本市场有了先天优势。田林焕就对桐木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原材料上做功课。
除了原材料要讲究,生产技术也要过硬。生产一套棺材,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要精益求精。冯香云说:“日本人注重仪式感,‘身后事’不能马虎,他们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不管是质量,还是外包装,都要严谨。“一口成品棺长宽尺寸误差最多1毫米。一个钉子都有要求,钉子钉在什么位置,怎么钉,钉多长,都要严格把控。”
日本棺木大多是实木,对雕刻工艺要求极高。巧合的是,曹县是传承了百年的“工艺加工之乡”,有得天独厚的雕刻人才资源。“字迹必须工整,不能歪歪扭扭,雕刻的花样也必须美观,符合要求。”冯香云说。
和中国棺材直接在棺材板上浮雕不同,日本棺材需要单独雕刻,然后再将刻好的花纹贴到棺材身上。“中国棺材早就可以用机器雕刻,但是日本人较真,必须用纯手工雕刻。”德弘木业的雕刻师傅用废过无数把刀具,双手都布满了老茧。
一份体面的工作
把产品当成工艺品,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
在棺木生产车间,王金叶正将绣着樱花的粉色丝布整齐地钉在长方形棺木上。棺木长毫米,宽毫米,重25公斤。王金叶告诉记者:“我干这一行已经有七八年了,当时就是机缘巧合吧。”现在她主要负责产品包装,据她介绍,布棺使用的布料不能有任何褶皱,下料、成型、压机、组装等流程,都要保证最后的产品精致美观。
王金叶说:“虽然在传统的印象中,很多地方很多人都觉得做这一行不吉利、不体面,但是我没有这种感觉。我们是把产品当作工艺品来做,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很自豪。”据了解,小镇员工月薪达到元,同时吸引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冯香云说:“我们卖的不是棺材,是艺术品。”为了保证这个艺术品的质量,他们对员工也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多名员工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上岗工作。第一层筛选就是审美,只有经过办公室面试达标才能进入试用期。试用期为一周,看做事态度和做事风格,合格才能上岗。上岗之后的前三个月是不允许做正式的产品的,只能打杂,从旁跟着师傅学习。“我们的员工进来以后很少有辞职的,就是当成工艺品在做。有一次一个工人在装车的时候不小心用铲车碰坏了,然后加工的员工就气哭了,因为他非常尊重和爱惜这个东西。”
据介绍,德弘木制品公司现拥有多项外观设计专利。他们还有自己的团队,专门研究日本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动力。日本的棺材分为“木棺”和“布棺”,木棺是维持棺材原本的木质表面,在木头上雕刻花纹。布棺是在木质的棺材表面,加盖一层布。“老人去世后,儿女们会帮忙挑选他们生前最喜欢的颜色。”所以在加工厂,可以看到粉色、白色、天蓝色等五颜六色的布料。
为了更好地满足日本市场的需求,做好这个“工艺品”,除了功能完备,还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在樱花季推出樱花元素的棺木,或者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刺绣图案,他们每年投放到日本市场的新品比例能达到25%。
一个崛起的小镇
不再单纯生产棺木,向综合性产品转型
德弘木制品公司去年棺材发货量为32万套,出口份额占据整个日本市场的25%-30%。这些棺材由巨轮运往日本横滨港,再分销至各地,在日本,德弘已经成了一个有名的中国制造品牌。
除了“质优”,价格也是日本人“买买买”的重要原因。日本本土生产的棺木价格为余元,而德弘生产的棺材贵的也只有日本价格的一半,便宜的只有二三百元。冯香云说:“我们不能算是做得最大的,也不能算是做得最好的,只能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到现在。”
一口棺材,打开了一个内陆小镇直通海外市场的大门,也使得这个小镇摆脱贫困,成功“逆袭”。
庄寨镇的传统木材加工产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依托优质的桐木资源,享有“中国木材加工之乡”的美誉。而棺木的生产加工仅仅是桐木制品的一种。庄寨镇共有28个行政村,从相继建立32个扶贫车间,其中29个从事木材加工。当地90%以上的人口,都从事木材加工相关行业。不仅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的繁荣发展,还吸引了河南、河北、四川,等十几个省市的人员前来经商务工。
庄寨镇大部分生产厂家已经不再单纯生产棺木,而是向综合性产品转型,产业效应已经凸显。近年来,当地政府针对产业落后状况提出“个十百千万”的产业发展规划,私营企业、个体加工户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镇木材加工企业有余家,个体加工户余户,带动6万余人就业。这个面积不过64平方公里的小镇,年木材加工量万立方米、产值亿元,木材加工业年税收2亿元,占全镇总税收的80%。
未来,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庄寨镇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争取3-5年内将庄寨镇木材加工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更加鲜明突出的特色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