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花边,鲁绣的一种。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品。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
清末,即墨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又称捏绣)、刺绣等手工工艺,农村妇女绣织的鞋面、枕头、嫁衣、戏装等,做工精巧,花样繁多。年,荒洼村(今属移风店镇)手工艺人卢忠溪通过英商在烟台开办的德仁洋行,引进一幅意大利“手拿花边”底样,试做成功后,便出资在即墨城北阁里创办起“裕民花庄”,专司经营和传播技艺。随着“手拿花边”的流传发展,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做过程中,不断吸收“小扣锁”、刺绣等工艺特点和针法,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的工艺针法。
由于这种工艺针法演变形成于即墨民间,人们就把以这种针法制成的花边称为“即墨手拿花边”,也就是“即墨镶边”的雏形。此后,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产生后,很快在即墨广大农村妇女中流传开来,发展成为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民国初年,形成了以即墨为中心,北至莱阳、海阳,南到崂山,西跨沽河两岸的广大生产区,仅即墨县城就拥有私营花边庄45家。即墨解放前,全县有花边庄30余家,能生产台布和餐套两个品种十几种规格,年产量徘徊在八九千套。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即墨镶边”在国际上赢得“抽纱瑰珍”之称,品种规格不断向中、高档及多用途发展,产量、产值、利润不断提高。年,地方上的众多花庄合并,成立了即墨花边厂,自此,即墨花边进入全盛时期。年,由于种种原因,即墨花边厂宣布破产。
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编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以前的乡镇大集上都有专门发花边活的人,村里的花边手艺人都去领花边图案和专用线,回家缝制(土话叫缝花),缝出来成品再拿给集上发活的人,换取酬劳,贴补家用,村里的很多妇女闲暇时间都会缝花,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村里缝花的已经很少了。
因为“即墨花边”生产周期长,手工技艺要求高,难以形成产业化,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成立的花边厂陆续歇业,当年的“绣娘”如今年事已高,不再自主制作,“即墨花边”濒临失传。即墨市政府部门正在将“即墨花边”工艺申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极寻找当年的“绣娘”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即墨花边博物馆位于孔雀河二路22号,由青岛国华艺术品公司投资修建,里面不仅有“抽纱瑰珍”的现场制作,也有台布、餐套、床单、被单、靠垫等成品展示,受到消费者尤其海外用户的广泛喜爱。
现在花边技术在不断发展,品种规格也变得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上,即墨花边被视为“抽纱妙品瑰宝”,已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价格不菲,购买这些花边工艺品的消费者,一般都会把这些花边作为珍藏品,艺术品。即墨花边老手艺以它独特的魅力谱写出了新的华章,继而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异彩,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