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Foodaily每日食品CathyWang
说到吃肉,谁的DNA动了?
人类漫长的饮食文化中,从来没有缺少过肉的身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肉食种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也是花样百出。可以说,人们对于肉的喜爱,早已深深镌刻在DNA中。
冬奥会期间,#冬奥村一天午餐消耗80多只烤鸭#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除了北京烤鸭,翻开中国的“吃肉地图”,里面还藏着不少学问:“没有一只牛羊能活着离开西北”、“在广东,鸡和鱼都插翅难飞”、“吃猪肉上,川渝人是认真的”···尽管各个地区饮食习惯不同,肉却始终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领衔主演之一。
尽管植物肉、细胞培养肉等人造肉制品陆续涌现,然而对于大多数干饭人来说,真材实料的肉还没有吃够,人造肉目前还无法取代肉在日常饮食中的地位。不过,爱吃肉的我们真的懂肉吗?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书写了怎样的吃肉历史?现代肉制品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市场规模如何?又存在着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干饭人们又将吃出怎样的新吃肉食代?
01、几十万年的吃肉历程,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六畜兴旺猪为首,五谷丰登粮领先。”农耕社会时期,如果一个家庭能够养全“猪、马、牛、羊、鸡、狗”这六种动物,则代表家庭和睦团结、人丁兴旺。
欧美国家更重牛羊鸡肉,东亚各地猪肉占据优势。世界上称得上“六畜兴旺”的国家其实并不多,而地大物博的中国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图片来源:pxls
从“凭票吃肉”到消费量世界第一,现代肉品工业化进程加快
纵然拥有源远流长的吃肉历史,年之前的旧中国时期,日常饮食还是以谷物为主,一般只有在社交和仪式性的场合才会吃肉,猪肉的产量也从未充足到供所有人口日常食用。
除了上海、青岛、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有几家机械化屠宰厂外,在全国基本沿用原始落后的屠宰方式,由个体屠商和私人商户采用“一口锅、一把刀”的方式杀猪卖肉。卫生条件极差,猪肉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性较大。经济极端落后,现代肉类食品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解决数亿人口的基本吃肉问题,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票(肉票)、证(副食本)制度,以及计划分配和定量供应办法。凭票买肉是当时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方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的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仅.千克左右。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人平均每月才吃半斤肉,吃肉水平全球垫底,约是世界平均值的1/7。
随着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过去由集体组织分配的食品等社会物资,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进行分配,猪肉成为一种可以大规模交易的商品。大型专业和商业养殖场逐步取代小农,并在很大程度上用市场取代了家庭自给自足的体系。
年出台开放搞活政策,取消生猪统购统销政策,国有肉联企业被推向市场,春都引进第一条西式火腿肠生产线,双汇进入精加工领域,现代真正意义上的肉制品工业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豫”火腿肠统领天下,雨润等企业的加入,加速了高低温等肉制品的快速发展。
图片来源:pxls
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肉类市场衍生出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烧烤制品、油炸制品、火腿制品等七大类中式传统肉制品,包括火腿、腊肉、熏肚、酱肉、肉干、肉脯等多个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熟肉制品消费比例逐渐上升。
经和组织数据库统计显示,年中国肉类消费量达.6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达51.千克,相较年翻了16倍左右。肉类消费正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图片来源:金十数据
02、新老品牌共同发力,肉制品市场潜力巨大
1)传统肉企:强大供应链优势与转型发展需求并存
21世纪以来,我国肉类和肉制品的产销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肉制品产量占肉类产量比例稳步提升。肉制品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龙头优势更为明显。
双汇作为我国肉制品加工的代表企业之一,拥有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近百万个销售终端。中商研究院数据显示,高温肉制品中,双汇市场份额达60%,连续多年居中国肉类行业第一位。
龙大肉食作为专业从事肉食品加工的大型企业,拥有集种猪繁育、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为一体完整的肉食品产业链,产品涵盖优质鲜冻分割猪肉、低温肉制品、散装酱卤食品等三大类余个品种,支撑起较稳市场格局。
纵然我国的肉制品消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发达国家肉制品的发展历程看,我们还处于发达国家肉制品消费过程的第二阶段。主要特点在于:肉制品消费数量增加,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