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人口最少的民族,用野兽头颅做帽子

用狍子头颅做成的帽子

你知道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什么吗?你知道在哪里能够探访到他们的踪迹吗?一首流传甚广的儿歌可以给出答案:“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是鄂伦春族人,在兴安森林深处,他们有着东北人一样的勇敢、剽悍、聪明、热情,世代以“一匹猎马、一杆枪”游猎为生,自古以来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繁衍生息。

马背上的鄂伦春族壮汉

伴随时代发展,下山定居的鄂伦春族将民族文化之花“种植”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探访这一“用野兽头颅做帽子”的神秘民族。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是鄂伦春族人聚居地之一,黑龙江省首届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就曾在此举办。这次,叶梓小仙女走进了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

鄂伦春族人住所斜仁柱

“马背上的民族”出场有排面儿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不止有蒙古族才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精骑善射的鄂伦春族也有如此称谓。乍到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就感受到了“马”与他们的不解之缘……

骑马迎客

鄂伦春族青年男女身着民族服饰,整整齐齐在山门前站成一排,边唱起悠扬而热情的下马歌,边敬送用桦树皮酒杯装盛的下马酒,为远方来客接风洗尘。一杯蓝莓汁与白酒调制成的下马酒落肚,看着高头大马上的鄂伦春族壮汉,我不禁感叹他们的出场真是有排面儿的。旅行各地,你还在哪儿见过骑马迎客、进门喝酒的地方呢?

奉上下马酒

用野兽头颅做帽子另有原因

在定居建乡前,鄂伦春民族在兴安岭的密林中猎野兽、吃兽肉、穿兽皮,过着男人以弓箭土枪狩猎、女人采集缝补的原始生活。如今,这种神秘的原始文化流传下来,在新生鄂伦春民族乡仍然保留有大量的民俗工艺制品,桦树皮手工艺品已列入黑龙江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兽皮手工艺品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桦树皮手工艺

在新鄂伦春民族乡学校,学生、游客都可以参观、体验鄂伦春传统民族手工艺。一顶奇特别致的狍头皮毛吸引了我,戴上去竟然十分俏丽可爱。当地人说,它源于一副完整的狍子头颅,剔其骨肉、鞣制而成,完美无暇地保留了狍子的毛、眼、耳、鼻、嘴。了解发现,戴狍皮帽子不止是美观,还有防寒保暖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可以在丛林中伪装成一只狍子,走到野兽前都不被发觉,大大提升了狩猎效果。

狍头皮帽

能歌善舞却没有文字

鄂伦春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仅精通手工艺,还能歌善舞。他们常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鄂伦春族人唱歌

民歌曲调风格多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最先听到的《下马歌》就十分惊艳,进而乡民们还为叶梓小仙女表演了摩苏坤说唱、口弦琴技艺,以及模仿动物、祭祀祈福、庆祝喜事等种类的舞蹈,我们还在乡内体验了射箭、打布鲁、拉杠等趣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传统武术项目

如此载歌载舞、多才多艺的民族,却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没有文字?怎么通过书面传递消息?濒临灭绝的口头语言怎么能得以保存,谁能给出答案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