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中国进口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与应对策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tsyl/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并迅速传播,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造成巨大冲击。尽管疫情在国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国外疫情蔓延走势仍然起伏不定,疫情背景下各国经贸关系空前紧张。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贸易已成为满足国内生产、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更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现。即使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与贸易逐渐恢复稳定增长,但在全球经济下行、逆全球化思潮涌起背景下,兼受到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影响,我国进口贸易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状况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国进口贸易态势、进口产品结构和来源地可能产生明显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认为,为做好进口贸易工作,我国要坚定支持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进口企业的各种支持,建立进口风险预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动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进口风险;简化进口企业的通关流程,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建设进口贸易信息展示平台,提升进口企业的数字化水平;着力打造进口贸易运输新通道,保障进口产品流入通道顺畅。

疫情背景下中国进口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挑战:其一,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进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其二,疫情导致产业链“脱钩”趋势明显,进口结构可能面临重大调整。其三,部分进口产品缺乏可替代性产品,缺供、断供等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其四,国际运输价格猛涨,进口运输成本增加。

新机遇:其一,疫情加速推进我国数字贸易特别是跨境电商进口的发展。其二,疫情推动我国进口贸易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其三,疫情全球蔓延引致的订单转移促进我国进口大幅增加。其四,疫情促使我国进口企业拓展新的进口来源地。

应对策略

(一)要坚定支持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加强对进口企业的各种支持,建立进口风险预警机制。

(三)坚定不移地推动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进口风险。

(四)简化进口企业的通关流程,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积极建设进口贸易信息展示平台,提升进口企业的数字化水平。

(六)着力打造进口贸易运输新通道,保障进口产品流入通道顺畅。

更多精彩观点

01

疫情对世界进口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冲击了原有的世界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相继推出贸易限制性政策,更加剧了世界进口贸易的不稳定性。

货物进口规模呈“V”型趋势,服务进口规模大幅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贸易产生强烈冲击,在供给和需求动力不足、国际物流成本升高以及贸易壁垒增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进口规模大幅降低。年,世界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达22.49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0.85%,其中,货物贸易进口总额为17.81万亿美元,同比下降7.63%,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为4.6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1.29%。可见,在疫情影响下,服务贸易进口形势更加严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各国为维护本国安全与经济稳定,纷纷采取诸如提高关税、关闭边境口岸等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措施,直接导致世界进口贸易大幅降低。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规模整体呈现“V”型趋势,第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口额大幅下降,在第二季度达到谷底,同比下降20.61%,第三季度逆势反弹,其后世界进口规模逐渐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与经济发展。以世界前五大进口贸易国为例,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均呈现大幅波动趋势,在疫情暴发较为严峻的年第二季度,各国平均进口额降幅达至最大。但是,综合来看,货物贸易进口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均表现回升之势,除日本之外,各经济体在第四季度同比增长率转为正,体现经济体之间货物贸易关系的坚韧性。与此同时,疫情也严重冲击了全球服务贸易进口,在疫情冲击较大的季度,各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进口额最高降幅达19.67%至35.1%,虽然在年第一季度略有回暖趋势,但疫情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服务进口贸易发展态势仍然不容乐观。

进口价格波动幅度增大,不同产品价格波动存在差异化走势。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海运物流体系持续“梗阻”,在“订舱难”“一箱难求”的影响下,国际运输价格飙升。与此同时,疫情扰乱了国际市场供求秩序,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现象导致部分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增大。例如,年5月份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一路飙升,年8月份,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为,与疫情前期的年12月份相比,上涨幅度达.08%。多数外贸企业饱受高昂的海运成本带来的困扰,水涨船高的国际运输价格不断蚕食企业微薄利润,使得企业面临亏损的风险,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得不放弃海外进口市场,这进一步冲击世界进口贸易发展。

以世界制成品进口价格为例,疫情暴发之前世界制成品进口价格波幅基本处于上下0.5%的范围内,呈稳定波动态势。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后,世界制成品进口价格波动幅度剧烈,基本在上下2%的范围内波动,而且,制成品进口价格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年12月份,制成品进口价格环比增长2.2%。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表示,年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7,较年上升6.6%,创年以来年均指数的新高,年小麦、大米和玉米的世界进口价格分别同比上涨5.6%、8.6%和76%,对全球农产品进口提出巨大挑战。

以世界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例,与年相比,年能源、非能源和贵金属三类产品的世界价格指数增幅分别为-31.63%、2.98%和26.65%。不同产品价格变化率呈现较大差异的原因是:疫情导致供给端和需求端产生变化,加大世界市场对农产品等非能源类产品的需求;人们为了规避世界市场风险,转而增加对贵金属的投资,从而导致此类商品的价格高升;疫情严峻时期人们足不出户,线下活动大大减少,降低了人们对能源类商品的需求。

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冲击了供给和需求,导致世界市场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现象和问题突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背景下,世界进口贸易仍然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体系,进口不确定性加剧。为应对疫情冲击以及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各国纷纷采取停工停产、“封城、封国”以及禁航禁运等防疫措施,防疫措施的实施虽然能够有效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但同时也阻断了国家之间的人流物流,破坏了已有的全球产业链体系,这暴露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一方面,停工停产的防疫政策导致供应链中断,即使受疫情影响程度较低的地区也因零部件、原材料等缺供、断供问题而不得不停工、缓工,疫情打破原有的产业链体系,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高效率生产优势瞬间转变为生产劣势,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凸显。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力,全球产业链呈现出逆全球化、区域化和内向化发展趋势,疫情对制造业生产、需求和物流运输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的负面冲击,为保障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部分跨国企业正在逐步将原有的全球分工体系转向国家内部或相邻国家。总的来看,部分产品进口随时面临因贸易伙伴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而被迫中断的风险,产业链“回流”更是减少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大了世界进口贸易发展的障碍,提高了世界进口贸易发展的不确定性。

货物贸易进口强劲复苏,服务贸易进口反弹滞后。货物贸易进口具有强韧性,经历了短暂下降之后迅速反弹回升,而服务贸易进口额仍呈现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并未表现出明显回升态势。年8月份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商品贸易指数同比上升超20%,达到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空运指数、原材料指数、集装箱船运指数等均高于平均商品贸易增长水平;年上半年,欧盟货物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13.9%,其中从中国进口商品同比增长15.5%,表现出货物贸易复苏态势,体现货物进口贸易的强韧性。但以旅行等为代表的服务进口贸易的表现则不容乐观,年全球旅行服务占总服务进口的比重为12.49%,同比下降47.41%,类似地,世界各经济体的旅行服务贸易进口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受疫情影响,货物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进口表现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诸多防疫措施(如居家隔离、宵禁、暂停商业性活动场所营业以及禁航禁运等)禁止或限制人们互动与接触,导致全球服务贸易供给和需求大幅萎缩,从而对跨境旅行服务和交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直接造成负面冲击,并且,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休闲、娱乐等服务需求,而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需要,货物进口需求恢复。目前,虽然多数国家均陆续接种新冠疫苗,但是,新冠肺炎病毒仍然存在变体、变异风险,疫情走势不确定性导致未来服务进口贸易发展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全球疫情基本保持稳定,世界进口贸易发展长期向好。短期来看,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全球贸易体系,导致世界进口贸易受到阻碍,但是,长期来看,世界进口贸易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不会改变。首先,当前全球疫情已经基本保持稳定,各国疫苗接种率不断提升,截至年10月11日,全球接种新冠疫苗已超64.8亿剂,全球每百人平均接种82.34剂。当前背景下,疫情稳定是世界进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随着疫情持久性存在,人们对新冠肺炎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与应对措施,与疫情暴发初期的民众恐慌心理相比,人们的疫情预期、适应能力和共存能力均有所提升,工作和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为世界进口贸易发展动力提供保障。最后,进口贸易稳定发展是一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进口贸易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贸易联系加强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02

疫情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进口规模:先降后升,创历史新高。疫情对我国货物进口产生强烈的负面冲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年我国总进口规模达2.43万亿美元,比年下降5.55%,其中,商品进口规模为2.06万亿美元,同比降低1.1%,服务进口规模为0.3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4.12%。在经历了短暂的“低沉”期后,年5月份中国进口规模开始逆势回升,随后一路稳步上升,逐渐达到并超过疫情前水平,年1至8月,总进口金额为1.73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货物进口规模迅速反弹回升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疫情的有效控制,疫情趋稳为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带来机遇。从具体产品来看,我国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度依赖国外供给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以及木制品、纺织制品及机床和飞机等产品。从年货物进口走势来看,受疫情影响较大产品的进口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与货物进口相比,疫情对我国服务进口贸易负向冲击更大,餐饮业、出境购物和旅游等人员直接接触的传统服务业受到“灭顶之灾”。疫情暴发以来,服务贸易进口规模迅速下跌,截至年第二季度仍远低于疫情前期水平,其中,旅行服务贸易进口规模跌幅最为明显,旅行服务贸易进口由年第三季度的亿美元,下降至年第二季度的亿美元,是导致服务贸易进口整体下滑的主要因素。

进口价格:波动幅度变大,总体呈现两极化趋势。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呈现两极化走势。以中国海关总署统计的重点进口产品为例,平均进口价格降幅较大的产品是煤及褐煤、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医药及药品、肥料、纸浆、钢材、机床、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进口价格涨幅较大的产品有肉类产品、干鲜瓜果、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砂矿、美容洗护产品、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和汽车。进口价格变化反映了疫情期间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变动,在疫情暴发、迅速蔓延和逐渐稳定的不同阶段,进口价格变化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防疫政策使得中国对石油与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产品需求猛烈下降,随着疫情稳定和世界市场经济逐渐复苏,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价格逐渐回升。以原油进口价格为例,其走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高位稳定波动到进口价格迅速降低,再到国内对原油的需求增加,原油进口价格也日益增加。

进口主体:私营企业进口具有较大的韧性,整体保持正向增长。自从疫情暴发以来,私营企业表现出强劲活力,进口增长率最高、进口额占比不断提升,在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时期,私营企业进口贸易仍保持积极稳定增长,释放出更强的外贸发展活力。年,私营企业进口额为4.83万亿元,同比增长9.89%,占我国外贸总进口额的比重为33.79%,比年提升了3.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进口额为3.17万亿元,同比降低14.18%,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为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在疫情期间,私营企业充分发挥自主灵活的优势,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与经营活动方向,敏锐捕捉市场机会。年上半年,私营企业进口增速高于整体增速7.5个百分点,展现更足的进口活力与韧性。在年第一季度,虽然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口额均有下滑,但从进口结构角度看,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进口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且有逐渐超越外商投资企业的势头。另外,从进口增长率角度分析,在疫情冲击下,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私营企业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正向增长率,而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增长率均为负,这体现了私营企业的进口贸易韧性,以及更强的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进口来源地结构:从美国进口增加,东盟等地区在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进口来源地结构有所变化。总体来看,我国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比比重显著提升,说明在疫情叠加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进口贸易具有更加偏向于东盟等地区的趋势。与年相比,年在中国大陆总进口中所占份额提升较大的有中国台湾、东盟、越南、美国、欧盟等。进一步来看,从美国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份额由年的5.91%提升至年前8个月的6.71%。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份额提升,一方面,体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成效,为达成我国在~年至少采购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这一协议目标,中国加大对美商品的采购力度;另一方面,中美良好经贸关系适应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贸易关系在疫情之下倍显坚韧。从东盟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份额由年的13.59%提升至年前8个月的14.36%,面对疫情冲击,我国与东盟国家广泛开展抗疫经贸合作,有力地维护了区域产业链的稳定、推动了双边贸易发展。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份额经历短暂下降后逆势回升,由年的28.02%提升至年前8个月的28.26%。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韧性等是稳定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

与年相比,年在中国总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较大的有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进一步,从年至年前8个月,从欧盟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份额由12.16%降低至11.91%,从日本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份额由8.27%降低至7.82%,从韩国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份额由8.35%降低至7.80%,从英国、加拿大和非洲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份额分别由1.15%、1.35%和4.59%降低至0.96%、1.15%和3.97%。

03

疫情背景下中国进口贸易面临的新机遇

疫情加速推进我国数字贸易特别是跨境电商进口的发展。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活动由线下转至线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进程加快,线上交易、云端订单管理以及非接触式物流运输等贸易优势凸显,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69万亿元,与年相比增长31.1%,远高于同期1.9%的全国外贸增速;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28.6%。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指出,“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市场需求扩大、政策红利以及生产率提升等因素,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采用数字化生产、销售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性,疫情为多数行业推行数字贸易带来转型动力。一方面,疫情使全球消费呈现从线下转至线上的趋势,促使部分企业开通线上贸易渠道,大大提升了电商融入率;另一方面,迫于疫情背景下非聚集性活动和复工复产的需要,线上办公、远程管理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渠道。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环境下,民众生活方式、产品需求以及企业的生产方式等均发生变化,传统贸易方式的劣势凸显,大数据、智慧化以及网络化等成为疫情期间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的飞速发展成为传统贸易企业破局蜕变的重要渠道。

疫情推动我国进口贸易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受疫情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美国不断鼓吹对华“脱钩”论,鼓励相关产业回流美国,同时,日韩等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下也深受负面冲击,鼓励在华产业回流或迁往别处,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安全因素在全球生产布局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国际单边主义势力增长和疫情冲击双重压力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和地区化趋势明显。疫情加深了各国间的不信任,加速各经济体“脱钩”,各国在考虑国际分工合作、产业转移时,会更加考虑在区域内建立更安全、更稳定的供应链,从而加剧产业链区域化,甚至次区域化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未来进口贸易更加集中化、区域化。例如,RCEP的签署表明东亚各国充分认识到疫情之下加强合作的重要意义,为东亚各国之间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和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优势不断凸显,是推动各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在疫情不断持续的背景下,各国为加强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复苏,保障供应链、产业链顺畅,将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区域化经贸合作关系为我国未来进口贸易带来机遇。对于中国来说,疫情将导致中国扩大从周边地区特别是东盟的进口。自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逆势增长,年,双边贸易总额达4.73万亿元,同比增长7%,年1至8月,双边进出口总额达3.59万亿元,同比增长22.8%。

疫情全球蔓延引致的订单转移促进我国进口大幅增加。疫情在全球各国持续蔓延,导致当地生产能力受限、物流运输受阻,大量订单被转移至生产能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得益于疫情控制得当,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以及自身生产能力较强等优势,我国国内企业充分利用良好的生产条件,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成为国际市场供给的重要生产源头,有力地保障了国际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在国际疫情凶猛蔓延阶段,为了遏制不断恶化的疫情形势,各国政府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封锁和限制措施导致各地区生产受限,无法按时交货的订单面临违约风险,从而导致大批海外订单回流、转移至生产能力恢复较好的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各类产品进口的增长。年5月份,东南亚国家疫情暴发,疫情难以有效控制导致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工厂无法如期开工,一些大型出口企业由于疫情原因无法保证按时交货而不得不取消订单,一些零售商为了确保货物供给有序运转,将许多原本在东南亚国家生产的订单转移至中国,特别是纺织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明显,跨国企业在考虑订单转移问题时根据生产能力和疫情恢复情况选择中国供应商,中国接受的“应急订单”爆满、进出口剧增。总之,中国率先控制疫情,为出口服务的进口大幅增加,通过稳定出口有力保障了国际市场供给。

疫情促使我国进口企业拓展新的进口来源地。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进口市场多元化,一直强调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积极开拓进口来源地,分散进口,防范进口风险。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开拓新进口来源地是需要成本的,也是需要动力的,疫情给我国进口企业开拓新进口来源地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球疫情复杂严峻局势之下,世界市场供需错配,多国面临生产与需求不平衡的现状,我国进口企业为了确保进口稳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在已有进口来源地由于疫情原因无法保障供给的时候,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千方百计开辟新的进口渠道。可见,疫情导致的供需紊乱,虽然不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调整进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新进口市场。

04

疫情背景下中国进口贸易面临的新挑战

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进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并未出现消退趋势,相反,随着全球感染者人数不断攀升,关闭边境、限制人员流动等防疫抗疫行为仍是当前国际社会广泛的举措,各国防疫措施不断根据疫情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国际疫情严峻复杂的态势对我国进口贸易形成巨大挑战,增加了我国进口贸易的不确定性。具体来看,首先,我国进口企业面临海外订单无法如期执行的风险。疫情冲击下,各国为限制民众聚集性活动,普遍采取宵禁、封城以及停工停产的防疫措施,但防疫措施直接对进口来源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从而影响进口来源地企业对我国的出口。其次,我国进口企业面临进口成本增加的风险。国际航线关闭、贸易限制和约束增加等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疫情反复导致世界市场供需不匹配问题突出,增大了进口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尤其加大我国中小企业进口风险,严重影响我国进口贸易的稳定性。最后,疫情反复打击市场信心,导致人们消费倾向不稳定,加大我国进口企业亏损风险。

疫情导致产业链“脱钩”趋势明显,进口结构可能面临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主要以产品内分工的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进口的中间品通常技术含量较高、可替代性较弱,对国际市场进口的依赖性较高。受疫情冲击,各国中间产品供应企业可能出现断供、缺供风险,部分半导体零部件、元器件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供给困难,我国进口贸易受阻,尤其是我国从欧美日韩等国进口中间品受阻,导致产业链“脱钩”趋势明显。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疲软、逆全球化思潮涌现的背景下,疫情冲击更是成为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实施“脱钩”的武器和借口,加剧了全球民族主义、封闭主义思想的兴起,这将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分工的方向和根基,导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力兴起,从而加速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断裂。长期来看,跨国企业今后在进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时,可能不再仅以利益或市场等作为考虑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主要方面,而更加强调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从而将相关上下游产业布局在国内或母国周边地区,这将导致产业链回流,内向化、区域化趋势可能日益明显。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往往是全球产业链布局决策者,产业链回流以及区域化发展趋势一旦产生,我国可能会面临全球产业链中“去中国化”风险,这可能将对我国进口贸易带来较大冲击,不仅会导致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用于加工贸易的中间品进口大大减少,而且,也会改变我国进口来源地结构,可能会大幅度增加我国从跨国公司新布局生产地区的进口。

部分进口产品缺乏可替代性产品,缺供、断供等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粮食、关键技术性产品等进口来源地缺乏可替代性,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并且我国进口产品在短期内难以寻找到其他可能进口渠道,疫情一旦较大程度地影响相关产品的进口,出现缺供、断供问题,将会对我国相关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造成致命冲击。以能源产品为例,年,我国原油对外贸易依存度为73.5%,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2%,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我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并预计年均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原油产品进口看,中东地区、俄罗斯和美国是我国原油前三大进口地区,长期以来,中东欧地区争斗不休、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石油断供、缺供以及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随着原油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凸显。从粮食产品进口看,我国大豆长期高度依赖国外进口,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4.8%,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是我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国,受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疫情形势严峻、供需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大豆进口价格暴涨,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冲击。

国际运输价格猛涨,进口运输成本增加。目前我国进口贸易以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为主,受疫情影响,各国加强对外贸易管制措施,我国与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国家的航班和车次均大幅减少,这使得国际运力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导致跨境运输价格猛增。突然暴涨的国际运输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进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特别是严重依赖进口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往往被迫承受高昂的物流成本,进口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以及海关监管加强导致货物交货期延长都对企业运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运行效率低下,进而导致跨国物流运输供给减少,而我国疫情有效控制后复工复产加速我国生产力恢复,因此,外部有效运力供给减少与我国进口需求增加的矛盾突出,根据目前国际疫情严峻走势,估计这一矛盾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有效解决。长期来看,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接种率不断提升,疫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欧美等主要经济体贸易体系恢复正常运转后,将逐步缓解当前国际物流链条的“梗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我国进口运输压力。但随着北半球更适合新冠肺炎病毒生存的秋冬季冷空气来临,全球疫情发展趋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物流体系面临疫情冲击的风险,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进口贸易仍面临较大的运输压力。

05

政策建议

坚定支持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防疫抗疫之路艰难曲折,国际秩序愈加深刻复杂,面对挑战,坚定支持与维护多边主义是对抗全球疫情大流行态势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有效路径。保持当前国际贸易回升势头,需要各国加强疫情合作、共享防疫抗疫经验与方法,努力恢复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我国政府更需要坚定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应对全球威胁与挑战,坚决反对与抵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今后,我国要坚定不移建设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与双边、多边区域经济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提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的能力,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加强对进口企业的各种支持,建立进口风险预警机制。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国际疲软形势依然严峻,疫情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蒙上阴影,令我国进出口贸易承受巨大压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涌起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政府应增强对进口企业的财政补助力度,改善进口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进口企业财务负担,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进口企业帮扶政策,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对于疫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进口企业海外订单违约问题,政府应积极向进口企业提供援助与支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进口企业正当权利、避免经济损失。对于进口产品受阻的企业,政府要积极帮助进口企业寻找国内外相关替代产品,对于需要开拓新进口来源地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等措施,帮扶进口企业渡过难关。相关政府部门应与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建立进口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及时发布海外疫情进展、相关进口来源地产业政策变化以及国际航线、港口运输调整等相关信息,降低企业进口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让企业了解进口来源地相关行业发展的动态,提醒进口企业做好进口贸易应急方案与措施,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方向,提升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进口还应严防进口货物将海外新冠肺炎变异病毒携带入境的风险,尤其是进口冷链产品,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期更久、生命力更顽强等特点,应加大对进口冷冻品的消杀力度,严格防控新冠肺炎病毒以物为传播载体进入我国境内的风险。

坚定不移地推动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进口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世界贸易秩序,打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在此背景下,为避免疫情带来的更大损失,特别是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背景下,我国应着力开拓新的进口来源地,鼓励探索新兴进口市场,避免重要产品进口过于集中于少数市场、单一进口市场的风险。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推动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从进口来源地结构、产品品种及质量等多个维度有策略地推动进口多元化,降低进口企业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加已有进口产品的可替代产品的进口,将进口风险分散化。在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积极性,发挥进口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进口企业巩固与拓展同其他伙伴国的经贸关系,切实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

简化进口企业的通关流程,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为降低疫情对国内进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进口产品更便捷高效地进入中国市场,政府应完善相关部门与海关总署的合作机制,简化进口产品审批程序和通关流程,为进口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从企业进口订货环节看,政府应更注重进口单证的标准化、优化与简化,采用国际标准优化进口单证格式、目录和数量等,减少进口单证繁琐的处理程序,提高双方交易效率。从企业进口运输环节看,不仅要简化船只进港报告手续,协调各海港之间的工作,提升港口管理效率,而且要构建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减少企业进口运输需求和国际物流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加强进口物流环节管控,提高企业进口物流时效。从企业进口通关环节看,要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建立与完善单一窗口通关系统,降低进口辅助性文件和单据检验要求,并且,相关部门应构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重点进口产品临时通关平台,确保重点产品进口便捷、顺畅与高效。从企业进口结算环节看,相关部门应深化结算体制改革,简化结算程序与规则,完善结算相关手续等措施,与境外银行建立支付网络关系,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促进金融机构结算服务便利化。

积极建设进口贸易信息展示平台,提升进口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线上活动在维持经济与贸易基本运转中起到重要作用,“宅家式”境购物需求对我国跨境电商进口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并缓解疫情下企业进口的压力,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进口贸易信息展示平台的建设,聚合境外各供应商产品信息,提供公开高效的进口贸易指南信息,搭建线上进口贸易洽谈合作平台等,并加强构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尤其是区域性特色跨境电商进口平台,如中国—东盟跨境电商进口交易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口贸易交易平台等,为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线上进口通道。当前,国际社会仍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和规范化的全球跨境电商规则体系,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在跨境电商国际规则制定方面的努力,积极参与并尽可能主导跨境电商国际规则的制定。对于进口企业来说,应积极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实施进口贸易全流程数字化,充分利用当前进口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智慧化管理系统从海外采购、物流运输、仓储与生产管理到销售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洞察和分析,提升企业进口管理效率和疫情影响下的市场敏锐力,从而真正释放数字化、网络化和智慧化为进口贸易带来的驱动作用。另外,政府、企业以及有关部门应更加注重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将更多高端应用型人才投入市场,才能实现进口企业数字化的持久发展。

着力打造进口贸易运输新通道,保障进口产品流入通道顺畅。当前海运成本较高、要素国际流动不畅以及我国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缺乏主导性等问题突出,我国应更加注重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自主性,打造国际物流通道布局的多样化和分散化,保障进口产品流入通道顺畅,从而降低由于国际运输受阻对企业进口带来的压力。具体来看,一方面,我国应着力打造进口贸易运输新通道,开设进口运输新路线,协调和增加中欧班列、中越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班列等运输班次,提升国际物流运输供应链自主力和进口贸易运输能力,对于进口缓滞运输产品,鼓励和援助有实力的进口企业建立海外原料集采、直采和仓储管理基地。从企业角度看,进口企业与港航运输企业应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降低运输价格波动以保障进口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着力疏通重点进口来源地、重点进口产品的运输通道,如打通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及中国与RCEP成员国等贸易重点地区的进口运输通道,对重点进口产品千方百计开通临时运输班次和路线,确保重点产品进口运输通道顺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主动扩大进口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DA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年1月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