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渎山大玉海(图1),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所以《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如此国宝重器,凡爱玉者应该无有不知了,所以其材料来源、图案纹饰、工艺特征、历史传承、跌宕故事等等,都无需赘述了。
图1作为爱玉人、玩玉人还想要知道:渎山大玉海究竟是如何雕制的?
华夏古玉文化博大精深,从《玉作图说》可以知道:古玉制作所离不开的不二工具是“水凳”,离不开的秘密武器是解玉砂(图2)。这是古玉制作的不二法门,所以现代辨识古玉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辨识古砣工的真伪(参见《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
图2可是,渎山大玉海却是个名副其实的重器,高0.7米,口径1.35~1.82米,最大周围4.93米,约重公斤。
3.5吨是个超级重的大玉器了,如果放在现代,用大吊车搬运到位后,再由工艺师们手持电钻(小型雕刻机)群体合作(图3),很简单就能克期完成。但是对于元代来说,如果用传统的水凳加解玉砂的传统工艺,要完成这样庞大的雕制任务,真的没法想象:得先造一个如大“龙门吊”的超级“水凳”,然后请诸如上古的“共工”、“后羿”这样的神力来担任匠工(图4),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图3图4所以,传统的水凳加解玉砂的古玉制作工艺,遇到渎山大玉海这样的重量级制品,也要望洋兴叹了。但是,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是超一流的,这招不行,再想别招,总要另辟蹊径完成忽必烈大汗下达的命令。
古玉制作都采取“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渎山大玉海同样也是“依料成型”的,选择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独山玉石雕制而成。这个雕琢方法是将大玉料运输到位(工场)后,用传统的“洗”石法将大玉海雕琢成型。
“洗”石法是传统的石匠工艺,就是靠铁锤加铁錾一点一点地仔细地把多余的石料去除(图5):
图5-1图5-2传统的石砚也是这样的工艺(图6):
图6-1图6-2这样的工艺现基本已经都将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了,以后除了深层的记忆和图书上的记录,再无实迹可寻。
当然,玉的硬度比石头要强多了,一般石头的摩氏硬度在3以内,而像独山玉的摩氏硬度要达到5.5-6.5,即使用古砣具也会出现蹦碴的,所以用铁錾洗玉绝对也是要发生很多蹦的。那么洗石与洗玉这两个“洗”法就有天壤之别了。虽然古代的“昆吾刀”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但是洗玉的“錾”是肯定是选特殊陨铁加工而成,就是硬度非同一般,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后是先将要加工的玉料“软化”,一般是加热法——这个仅仅是传说,没见过也没见切实的资料出处——软化后,用特制的工具“錾”进行洗玉,只要保证细腻到不开裂就行,出现蹦碴是没问题的,因为“洗”仅仅是初加工——成型(图7)。
图7-1图7-2对于已经成型的大玉海,后期还要回到手工打磨工艺;手工磋磨本来是最原始的手工工艺,水凳发明后已经大多采用砣具抛光了(参见《古玉学步(52):辨古识玉说磋磨》),但这是大玉海没法用砣具抛磨,只好回到原始手工磋磨了。
渎山大玉海在元代雕制出来的样状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估计也就是个粗犷古朴的初步成型而已,因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玉海是经过其后四次大修复的玉海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四次修复大玉海的内容分别是:
对大玉海进行洗苔涤垢,将水兽、水纹俱着磨细,修琢、磨做异兽鬃毛、花纹,龙鳞、海兽的鳞甲按照清宫收藏的小玉瓮龙鳞雕刻。乾隆匠人再辅以管钻、拉丝、剔刻等“十八般武艺”将玉渎内外十几种动物图案:龙、螭、羊、鲤鱼、犀、螺、蟾、蚌、鳌鱼、马、兔、豚、鼠头鱼等,雕琢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图8)。
图8-1图8-2膛内镌刻有弘历皇帝于乾隆十、十四、三十八年“御制”诗词及自序和自注,概述了玉海的递传情况。另外,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士在其著述中也对其多有著录。并置它于承光殿(北海团城)。年,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原配底座。
也就是说,渎山大玉海实际上是元代成型、清代精加工,经几百年华夏玉作匠人跨世纪合作的艺术瑰宝。
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可能是为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一次“掏膛”去料了,这样大规模的“掏膛”是如何完成的呢?留做思考也是一趣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