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千阳7000名刺绣之乡妇女绣出新

鑫兴工艺创作的五毒镇宅辟邪刺绣系列。

新华社西安1月3日电(郭强刘彤周冠宇)从中国西安大雁塔到埃及狮身人面像,古丝绸之路上,一支商队正穿行在沙漠中,远处是连绵的山脉。商队里的骆驼、骏马驮着人和货物,有人吹着笛子,有人弹奏琵琶,有人翩翩起舞……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出现在不到3米的刺绣作品《丝绸之路》上。

来自陕西省千阳县的王秀萍是这幅刺绣的创作者。从年开始,她每天绣上8个小时,用了整整两年完成了这幅作品。曾有人想出高价收购,但她决定将其留下来做自己的“镇店之宝”。

千阳是陕西的“刺绣之乡”,以千阳刺绣为代表的西秦刺绣在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千阳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今年47岁的王秀萍当年送给男朋友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双绣好的鞋垫。 

王秀萍在镇里的刺绣厂学习了多年,还到过苏州和杭州“取经”。年,她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在千阳县职业中专办起了以手工刺绣为招牌的“秀萍绣庄”。

在王秀萍的展室里,记者看到了数十幅陈列的绣品:动物、乐器、风景、水果……连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国家一级文物——青铜器“何尊”也成为王秀萍绣品的主角。“一个物件能画出来的人很多,能绣出来的人却很少。即使是简单一些的绣品也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王秀萍说。

鑫兴刺绣专业合作社举办的刺绣培训。

展室旁边的房间内,几名女工正在不到40平方米的空间里绣着自己的作品。25岁的王莹莹正在绣一只憨态可掬的德国牧羊犬,一块巴掌大的黑色绒毛要用一个星期才能完成。“来了一年,每月多元的收入。虽然不算多,但是完成一幅作品特别有成就感。”王莹莹说。

这个小小的绣庄只有七八名员工,但却绣出了不少远销国外的作品,而且几年里就为千阳县职业中专培训了多名学生和多名农村留守妇女。

与王秀萍不同,来自水沟镇夹咀村的王海燕于年办起了一间工艺制品加工厂。工厂有近80名工人,以“手工+机器”的形式生产绣品,王海燕称之为“电脑绣花”,这是她在上海务工多年后掌握的技术。

“我花了20多万元买的机器,可以实现批量生产。”王海燕手里拿着一顶虎头帽略带得意地说,“你看!这虎头帽的鼻子和眼睛是要靠手工缝上去的,上面的图案和色彩都能体现咱们的民族特色。”奶奶和外婆给新生的孙儿、外孙送虎头帽、虎头枕,是千阳县的习俗。

金达莱合作社举办的刺绣培训班。

在王海燕的工厂里,有50多人是本县的贫困户,多数都是女性。她们按照计件方式获得工资,每月从元到0元不等。

千阳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宏涛说,目前全县已建成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21个,贫困女性从事刺绣工艺品生产的达多人,遍布全县各个村落,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和欧美等地,实现了年产值多万元。千阳县委书记何玲说,刺绣已经成为带动千阳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文中图片均由千阳县扶贫办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