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文凤手手相传,让鱼

00:47

灰白鳞纹宛若水墨画,软糯材质堪比天鹅绒,图腾纹饰暗藏着远古讯息,立体裁剪糅合了现代审美……文人们用这样唯美的文字来形容赫哲族人制作的鱼皮衣。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族懂得鱼皮衣制作工艺的族人越来越少,凭借赫哲族传统手工艺者手手相传,这门祖上传下的技艺继续流转给后人。

鱼皮衣制作母女相传

69岁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渔民尤文凤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从15岁起随母亲学习鱼皮制品工艺,一双巧手将粗糙的鱼皮做成了美人鱼的“嫁衣”。

尤文凤的母亲叫尤翠玉,是同江市赫哲族聚居地唯一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在尤翠玉去世后,尤文凤继承了这门手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一面唱着“伊玛堪”,一面制作鱼皮手工艺品

“做一套鱼皮衣服,可不容易啦。熟皮子20多天,拼接裁缝20多天,全算上得50多天才完成。用来做衣服的鱼皮,多用大马哈鱼、胖头鱼、鲤鱼、狗鱼等鱼的皮。”尤文凤一讲起鱼皮衣的制作过程就会滔滔不绝。

“打上来的鱼刚死,最适合扒皮。然后把鱼皮贴在门板上,等晒干后铺一层鱼皮,再铺一层玉米面,接着再用有锯齿的木铡刀翻转着压轧。玉米面是为吸鱼油、去鱼鳞,然后用手反复搓,直到鱼皮柔软为止。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打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这样做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性。”

用木铡刀轧鱼皮

尤文凤说:“制作鱼皮衣首先要挑选大鱼,最小的也得七八斤,几十条鱼的鱼皮才能做成一套。以前赫哲族人制作鱼皮衣所用的鱼,都是靠出江打鱼得来,女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50条鱼,而男人需要56条鱼。”

打鱼的少了鱼皮制作工艺面临断档

尤文凤家里姊妹8个,靠父亲夏天捕鱼、冬天打猎为生。虽然他们住着草木搭的马架子,但吃喝不愁。“在江边洗衣服,站在水里鱼直咬腿”,尤文凤美滋滋地回忆着:“那时,江里什么鱼都有,篦子大的鲫鱼我们都吃腻了。”

尤文凤回忆起小时候“棒打狍子瓢舀鱼”的情景,她说,那时候江里的鱼多,现吃现打非常方便。而现在的松花江上,已经很难看到打鱼人的船只,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机动船,可以到更远的水域去捕鱼,但由于鱼资源的减少,过去捕鱼的场景很难见到了。

69岁的尤文凤在自己的鱼皮制作工作室内忙碌着

打鱼的少了,穿鱼皮衣服的人更少了,鱼皮衣服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20世纪70年代末,在同江赫哲族小屯子里,有外地人花块钱买一套鱼皮衣服,更有外国人不远万里来此购买鱼皮制品。

随着游客把赫哲族的鱼皮制品带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并喜爱上这些手工艺品。从此,尤文凤又捡起了家传的老本行,一有空她就坐炕头上缝鱼皮,做衣服。

尤文凤就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子开办了赫哲族鱼皮文化展示厅,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她还担当起这里的解说员,客人来参观时,她会用赫哲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为客人介绍。尤文凤的解说很有特点,有时候她会边说边唱,用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伊玛堪”,来介绍自己的鱼皮制作工艺。

让更多的人学会鱼皮制作工艺

年,尤文凤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尤文凤已把这手绝活传给了儿子和媳妇,连8岁的孙女也跟她学会了缝鱼皮。可是,靠家族里的人传承鱼皮制作工艺还远远不够,尤文凤又打破族人的传统,将这门手艺传授给汉族学生,让更多的人学会赫哲族人独有的文化遗产。

很多汉族学生也学会了鱼皮制作工艺

尤文凤和她的学生们制作的鱼皮衣,被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订购、展出,“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在生活中穿鱼皮衣服了。但是鱼皮衣服承载着的技艺,依然受到人们的肯定、喜爱。很多博物馆都来订做鱼皮制品做为馆藏,订单挺多,我都忙不过来,很多都要排号。”

一件成品鱼皮衣在市场上能卖到上万元

尤文凤老人还用传统技艺创制了鱼皮萨满服饰及赫哲风俗系列作品,她的学生也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

鱼皮画

如今,赫哲族鱼皮制品已经走出这个小村庄,像黑龙江的江水一样绵绵流淌,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文化,了解传统鱼皮手工艺的无限魅力。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记者:郭俊峰;摄影:郭俊峰;视频:郭俊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