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民族之一鄂温克族还有哪些非遗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对于这个历史悠久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而言,有着自己独特而神秘的历史文化传承。

鄂温克族人口约3.05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鄂温克族史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以饲养驯鹿著称。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魂的,森林、阳光、雨露都是神赐予的精灵,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在千百年来的狩猎生活中,鄂温克人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鄂温克族文化具有森林狩猎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特点,是鄂温克这片草原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独特的鄂温克服饰,神奇的萨满鼓、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和赋有温暖、光明含义的太阳花、太阳姑娘的挂饰等构成了鄂温克族文化的灵魂。

1、国家非遗文化——桦树皮制作技艺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年前,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已经有了桦皮制品,树皮成品主要有船、签、箱、盒、碗、帽鞋等种类。由于桦树皮制成的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此外,各民族都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图形装饰在桦树皮制品上;树皮制品上往往装饰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图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桦树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年5月20日,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国家非遗文化——鄂温克族萨满舞,“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即成为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舞是我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起初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劲不大,步伐多为走步、回旋和蹦跳几种。舞时,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词。国家非遗文化鄂温克族萨满舞,起初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祛病禳灾。年5月23日,鄂温克族萨满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国家非遗文化——琴瑟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瑟宾”节,鄂温克猎人都来参加由部落酋长主持庆祝活动,各部落男女老少都参加。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伊安奈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继续跳舞,欢乐到第二天黎明。年5月23日,黑龙江省讷河市申报的“鄂温克族瑟宾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国家非遗文化——鄂温克族服饰鄂温克旗的鄂温克族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其服饰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狍皮、鹿皮、羔皮、水獭皮或猞猁皮等兽皮、兽毛制成,这样的服装美观防潮、轻便耐磨,适于在山林雪地上行走活动。鄂温克族男女皆穿长袍、长裤,高筒靴,戴尖顶呢帽或皮帽。男袍偏于简雅,女袍重视装饰,袍襟、领口、胸前、背后、双肩、袖口和下摆等处均缝缀花边,年长妇女还喜欢佩挂绣有各式花样图案的香囊、荷包等饰件。年,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申报鄂温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温克族服饰对鄂温克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能通过鄂温克族的服饰文化,了解到其中包含的自然属性、世代传承的服饰工艺技能、服饰文化知识、服饰民俗特征、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艺术、思想、信仰等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价值。

5、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阳花”和“太阳姑娘”

“太阳花”是男人们出门打猎随身佩戴的“平安符”。相传很久以前,鄂温克人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常年见不到光明,人们祈求向往温暖与光明。而太阳是一位勤劳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希温·乌娜吉,她每天都会把光明和温暖带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鄂温克人,为了纪念太阳姑娘给人类带来的生机,鄂温克人用牛、羊皮和貂毛制作成各种象征太阳光芒图案的“太阳花”饰品,寓意吉祥和温暖。

如今,这道“平安符”不仅富了部落,而且走向世界绽放光彩。太阳花”和“太阳姑娘”鄂温克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