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簧竹雕一代匠人的坚守温州古道

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台州地方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与青田石雕,东阳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年6月,翻簧竹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年暑假,“弘扬中华文化,共击新冠疫情”实践团队来到翻黄竹雕艺术馆,采访黄岩翻黄竹雕传承人吕志贤。

年,年仅19岁的他,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邀请赴澳门卢家大屋进行艺术交流展演获得好评,并登上《澳门日报》。同年,其作品获得年度黄岩区“橘乡文艺奖提名奖”。凡是,出自吕志贤手中的竹雕作品,都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在采访吕志贤时,他表示自己就从年开始就从事黄岩翻簧竹雕制作,直至今日,已有15年之久。作为一名工艺人,吕志贤对黄岩翻簧竹雕有着真挚的感情。问起翻黄竹雕的起源,吕志贤的眼里闪着亮光,他说,整个翻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而黄岩翻簧竹雕在道光年间就出现了。因为黄岩西乡盛产竹子,乡村从事竹、木制品艺人非常多。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东山蔡阳村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竹篾师傅,他制作竹篮、竹盘、竹盒特别精巧,产品出售之前都先送到陈尧臣的作坊,请他在竹制品上雕刻图案,从而售价大增。

陈尧臣从中受启发,便和那位竹篾师傅合作,将竹簧从毛竹中劈出取出来,制成手掌形的掌扇,上雕以人物山水,并将掌扇称为“雅扇”,以示与蒲扇、纸扇、芭蕉扇不同,一时销路颇好。同时,陈尧臣兼作竹刻对联生意,很受欢迎。当时黄岩知县孙熹书法不错,兼有大书家赵之谦为幕僚,求者若云,孙应接不暇之际,常令赵为之代笔,孙熹见陈尧臣雕技甚高,便延请至衙内雕刻竹对联。这种对联文雅而古朴,很受人喜爱。所以,陈尧臣便成为了黄岩翻簧竹雕的鼻祖。直至今日,赵之谦书写、陈尧臣雕刻的书法竹对联还能在黄岩见到。

吕志贤,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翻簧竹雕的历史。他告诉成员们,黄岩最早的翻簧店是在同治年间成立的,那时称其为“师竹馆”。在新中国成立前,又出现了新的翻簧店“陈宝通”。直到年,黄岩成立了翻簧厂,招收一百多名员工,生产两百三十多种竹雕品种,出口十多个国家,由此开启了黄岩翻簧竹雕的鼎盛之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动,黄岩翻簧竹雕逐渐转变为木质工艺。

市场经济浪潮来袭,翻簧竹雕面临着危机与挑战:昂贵的原始材料,不菲的人力价格,加工制造厂的泛滥。直至现在,虽有政府对传统手工艺术的补贴与扶持,黄岩翻簧竹雕仍在夹缝中生存。尽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出茅庐的吕志贤,还是被翻簧竹雕的触感光滑、色泽透亮、造型多样所吸引,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制作翻簧竹雕便成为了他想要坚持一生的职业。吕志贤笑着说道:“看到自己的竹雕,能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能做几个小生意,也不错的。”悠悠十五载,吕志贤始终坚持练习基本做法,临摹前辈作品。

在采访间隙,吕志贤也在雕刻着。他说,制作翻簧竹雕选用的选材是已经生长3到5年的冬毛竹,选竹时要注意竹子有没有蛀虫、烂疤,竹子是否有病变等等,蛀虫、烂疤、病变很可能导致竹簧的颜色改变。翻簧竹雕在制作上与别的竹雕最的区别是,要先取簧做造型然后再雕刻,但可供雕刻的簧面厚度只有0.3mm,这极大地考验了手艺人的细心程度。

翻簧竹雕与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缺少传承人”是工艺发展之路的最大障碍。吕志贤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微弱的力量也能散发光芒。他在多个社区、学校开设竹雕课程,让更多的人能去了解、熟知翻簧竹雕。在吕志贤身上,成员们看到他在用自己的韧性传承并发展着翻簧竹雕的独特工艺。正是因为,匠人与工艺品的相互交融,翻簧竹雕才能在困境中坚守,在传统中创新,在坚守中突围。

与吕志贤对话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受益匪浅。在这位传统手工艺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守”的品质。人生道路,需要坚守。在纸醉金迷的现实中,坚守最初的梦想;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中,坚守心中的宁静。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坚守,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坚守,在服务社会人民中坚守,走出我们自己的坚守之路,才能为民族谋复兴,为民族谋富强。

文字:周倍好

图片:朱越王智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