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论坛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拉动乡村区域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蕴涵出发,引入当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三种发展模式,分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发展困境,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提出合理建议。
乡村振兴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路径探索G.2A
乡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进行农业生产的村落,还涵括部分二、三产业非农社区。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点,文化是灵魂,只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意蕴,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才能高质量推动乡村建设。文化产业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结果。随着文化产业逐步演变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产业形态也可以被进一步提升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区域特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是根据乡村民俗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引入现代经济发展理念和产业经营概念形成的一种适用于乡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它是依托乡村区域内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建筑、乡风习俗等自然、人文资源,通过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产业形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从属于乡村文化产业,但在很多时候往往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从其共同点来看,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都具有地域性、差异性、传承性的特点。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就存在同一个城市不同乡镇的方言也不尽相同的特点,风俗习惯也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呈现差异。这些乡村地域展现出来的文化资源与城市截然不同,是特定的具有乡村性的区域文化资源,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依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心口相传,能够被家族累世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一般都具有特殊性和保密性,具有传承性的乡村文化产业也可以被理解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当地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更是农民们在生产活动和休闲娱乐中所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传承性可以被认为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核心特征。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产业也日益交融在一起。如今的乡村也可以发展所有类别的文化产业,但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更为强调的则是乡村特色,只适用于乡村的文化经济发展,比一般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具独特性。因为缺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等同丧失了蓬勃的生命力,很难维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比乡村文化产业更具有区域特色,它是由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轨迹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貌景观,是独特的且相互独立的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综上所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更具体化的乡村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目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更多依赖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如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三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
一是以乡村特色文化结合服务市场的文化旅游模式。我国地域广袤,地区间展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空间文化特色。文化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而多数乡村当前还保留较为完整的区域特色文化、较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上具备明显优势,与此同时,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服务衍生产业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借助区域内8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这一区域文化优势,围绕“古厝风情”主题构建独具特色的乡村全域旅游格局。同时,自年起,该县开启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建设6个绿色农业项目、改造提升精品特色民宿,年全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并开展超过多人次的培训活动,为乡村发展带来巨大生机。
二是以乡村特色文化结合产品销售的文化消费模式。近年来,随着传统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广,以特色文创产品、民俗美食和传统工艺品为主的乡村特色文化产品销售逐渐兴起,乡村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尤受青睐,不仅让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也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例如,福建省安溪县湖上乡盛富村的畲家竹编手工艺制品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为适应现代年轻人审美喜好和市场需求,拓宽产品销路,该村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改进竹编产品,在畲族特色文化基础上融入历史元素、现代创意,提高竹编手工制品的质量,让畲族竹编制品实现从无人问津到如今一件能创造百元收益的蜕变。
三是以乡村特色文化结合信息技术的文化转化模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经营业态和模式上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形成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实体经济。当前,不少乡村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传统民俗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区域特色工艺品等,创造出新的概念产品、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例如,福建省罗源县以数字福州建设为契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实景等信息技术,展示民族文化、文旅经典、农特产品等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出“线上VR展厅+线下实景+电商带货”的民族文化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该平台具备“云展览”“云体验”“云购物”等功能,实现乡村特色文化展示到产品销售的文化转化,推动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
一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当前我国很多具有乡村特色的村镇位于偏远区域,缺少政府政策的扶持、外商的投资和高层次人才的助力。除此之外,乡村文化企业规模较小、管理经验不足,社会各方力量对于参与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不够,部分民营企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盲目投资,导致企业因战略规划失误而惨淡收场。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二是农民对特色文化产业的认同感较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不少来自乡村的青年前往城市,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学历偏低的青年。由于素质教育的不足,农民对文化产业没有概念,对特色文化产业认同感较低。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对传统特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特色文化可以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可行性和可期性。但由于文化资源分布有差异、政策扶持力度不同、人才管理方式不同等原因,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核心要素,但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在乡村基层干部中还大量存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避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陷入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困境。
探索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品牌效应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时应把突出乡村特色置于重要位置,通过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营造“产品+服务”的高质量口碑。依靠品牌力量,扩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升级转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良好的文化品牌能为产业带来相应的资金链和政策倾斜,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再创造的过程,不仅能够助力传承和弘扬乡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人民看得到山水,重新体会到乡愁是乡村振兴得以落地的动力之一。生态良好的乡村环境是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具有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和特色文化产业高度匹配,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还能在物质方面让农民体验到更高的生活质量。以乡村民宿为例,各地民宿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政府资金的投入、大量的外来资本参与,使得公共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整治,有力推动建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旅游文化产业。
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合发展,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为了契合市场发展,应积极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联网、制造业等产业联合发展,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扩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针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以民营文化企业为载体,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在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时,要保护特色乡村的自然景观、维护特色古镇的建筑风貌、宣传自然美味的农村生态食物、培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制造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从而帮助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成功实现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有效利用“互联网+”助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由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农村信息接受能力差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很大部分村民对互联网的运用比较陌生。有效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还能增强村民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认同感,让村民自发自动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互联网+”能以较低成本完成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其他地区的辐射,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的有效性。
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创新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当前,人才短缺是限制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专业人才的匮乏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性,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不少乡村基层干部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且思想较为保守,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限制了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因此,需要加强与高校和本地优秀文化从业者的沟通联系,用乡愁去吸引并成功留下人才。通过培训、学习考察的方式,让乡村特色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把它们运用在培育创新型特色文化产业之中。要注意现代科技和传统优秀文化结合,以创新的理念在乡村之中实践,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①赵东:《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学术交流》,年第2期。
②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农村经济》,年第9期。
责编/周小梨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