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傍晚的杭州余杭青山村,一场热力十足的足球赛正式开赛。十几个刚刚忙完一天工作的年轻人套上足球衫、换上球鞋,在绿茵场上奔跑着,尽情挥洒汗水。村民们则围坐在操场旁,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夜幕下的青山村足球场,一场村民足球赛正在进行。人民网秦文摄
和许多空心村不同,青山村在保留着古朴乡村原貌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成为新村民。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这个古老的乡村焕发新生机,成为“未来乡村”实验区。
近年来,借助全国首个乡村小水源保护地建设的契机,青山村以百万元的保护投入撬动了3亿元的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去,着力做好“两山”转化文章,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的“美丽经济”,为全力推动“西部富美”、戮力践行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守护一方碧水
小山村来了“新村民”
曾经的青山村也是落后的小山村,村民们靠山吃山,靠种植毛竹、水稻和苗木为生,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庄。村里有座龙坞水库,像一弯蓝色月牙镶嵌在连绵的山谷与竹林之间。龙坞水库是青山村多人的饮用水源,却因村民长期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导致水中氮、磷、溶解氧等指标都超标,变成了劣五类水。
龙坞水库像一弯蓝色月牙,镶嵌在连绵的山谷与竹林之间。黄湖镇供图
“以前经常能在水库边的石块缝里逮到螃蟹,后面就很难见到了。水质变差了,不仅仅饮用水无法保障,我们日常种田浇灌用的也是水库里的水,这样一来种出来的庄稼要跟着遭殃。”如同母亲河一般的龙坞水库一天天被污染物“侵蚀”,青山村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年,龙坞水库终于迎来了“重生”的机遇。该水库被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定为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大自然保护协会工作者张海江和其他几名志愿者来到青山村,对龙坞水库进行了调研走访,在和青山村村干部沟通后,决定把村民手里多亩低丘缓坡的毛竹林地集中流转过来,停止使用农药、化肥,让地表植被充分休养生息。经过几年的治理,到了年,龙坞书库的水质已经提升到了国家一类水标准,成为杭州50公里范围内水质最好的水源地。
龙坞水库的水变清澈了,大自然保护协会志愿者们的目标已经达成,但张海江和其他志愿者并没有选择离开。在与青山村的朝夕相处中,他们爱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也恋上了这里的淳朴民风,在青山村他们看到了乡村也能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发掘到这个宝藏村落后,张海江赶紧呼朋唤友让他们一同前来青山村体验一番。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设计师张雷被邀请来到青山村教当地村民学习手工艺,帮助村民增加绿色收入,以保护村里的水源地。每次来到青山村,张雷都会路过村口破败的木架结构老建筑。这座被废弃多年、四分之一屋顶塌陷的房子,正是当年村里的文化礼堂,但张雷却在这片废墟中感受到了震撼灵魂的力量。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将东坞礼堂重新修复。在保留大木制结构的基础上,将内部空间做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老建筑的原始风貌。之后,张雷将原本位于杭州市区五常大道的“融设计图书馆”搬进了东坞礼堂。和张雷同行的还有30多位设计师,他们住进了青山村,在这片清静之地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和当代设计。
“融设计图书馆”内部场景。人民网王萧萧摄
“融设计图书馆”寻访全国各地的村落,带回了上千种中国传统材料,并以图书馆为据点,举办传统材料主题创作活动和展览,邀请国内外设计师驻场创作,以此推动设计创作,促进传统手工艺材料和当代设计相互融合。青山村乡村经理人、绿水未来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环环介绍,“融设计图书馆”的设计师们一直和村民有交流和互动,他们会引导村民学习中国传统手工艺、接受美学教育,并且让村民一起参与到艺术展览的制作过程,一起售卖展示作品。“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如今青山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好,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有了这样的人才和资源基础,专注于自然教育活动的青山自然学校在年6月正式开学,根据村中地形专门定制的麦芒泥地跑顺利落地,溪嶺研学基地、滑翔伞基地一一建成……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在青山村落地,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在这里安家。
青山自然学校。人民网王萧萧摄
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朱虹昱就是“新村民”中的一员。青山自然学校在朱虹昱带领的5人小团队的经营下,早已实现了盈利,也为青山村带来了大量游客和人气。“我们通过举办自然和公益主题的体验和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与大自然亲近,也让他们明白如何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生活得更好。”朱虹昱介绍,青山自然学校因地制宜,从青山村充分挖掘有趣的自然和人文的内容,把它们转化为学校的活动课程,譬如夜观昆虫、晨间观鸟、体验竹制品编织、植物拓印等,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
年轻血液不断涌入
小山村里遇见未来
以“青山村龙坞小水源地保护项目”为起点,短短4年时间,青山村集聚了70多位拥有未来发展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高知识分子和精英人士成为“新村民”。如何利用好这些“新村民”的关系网,帮助青山村链接到更多外部资源,助力村庄的持续发展?
于是,青山同心荟这个由新老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创新组织应运而生。在青山同心荟,村民可以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进行民主协商,共同参与村庄建设。“人是乡村振兴的原点和动力,也是未来乡村建设最关键的要素。每位新村民都是村里的一员,他们与原村民一同成为‘未来乡村人’。”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表示,青山村的未来仍要以自然保护为基础,要有融入村落的可持续产业,更重要的是实现“众创共治”,让年轻人成为政府的“外脑”。
“治理龙坞水库的时候,我的身份是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到了今时今日,我早已完成了身份的转换,现在是青山村未来乡村环境总监和青山同心荟会长,要为青山村的产业规划、环境治理等出谋划策。”张海江表示,村里落地了19个产业项目、70多位新村民,靠的不是外出招商引资,而是年轻人之间的“口口相传”。
除此之外,青山村还推行了“自然好邻居”计划。该计划创新村民贡献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资源为访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分享村里产业的增值收益。
青山村新老村民一同参与民主协商。张宝柱摄
随着新村民的到来,曾经偏远僻静的小山村,在传统产业与创意文化的碰撞下,诞生了更多可能,在这里能看到“未来乡村”的样子。那些靠山吃山的农民,也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和镰刀,打开了新的生活方式,拥有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村民杨正钏原本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师傅,为了生计,他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做房屋装修。年,考虑到年岁渐长,杨正钏回到青山村养老,重拾起自己儿时的爱好,在家做起了木制品雕刻,小水车、独轮车、石磨等有趣精巧的手工艺品摆满了家里的客厅。
杨正钏在自家的木工坊内制作木艺品。人民网王萧萧摄
“杨正钏这双巧手如果只是在自家做做木工,实在是埋没了他的才华。”年,青山村自然学校创始人邀请杨正钏参与制作各种木制设施与摆件。眼看着自己人到晚年还能发挥余热,杨正钏干脆在家开了个“老木匠”木工坊,向村民和游客展示传统木作工艺。国庆假期,木工坊开出的首节木工体验课就吸引了10多个亲子家庭参与,小朋友们和杨正钏一起学做小木勺、小板凳。
“木工坊很受大家欢迎,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最近我们家把楼上的客房和房屋外立面都重新装修了一遍,准备好好经营一下民宿生意。”对于未来的生活,杨正钏一家充满了信心。虽然民宿和农家乐才刚起步,但他们相信,随着青山村的旅游品牌逐渐打响,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这个宝藏村落的美好。
年,青山村集体收入达66万余元,较上年增长50.25%;每年有超过3万人次游客来访,全村经营民宿农家乐的农户超50户;在新村民的引领下,20余名本地年轻村民相继回乡创业就业。此外,一批文旅企业、体育健身项目也正在着手规划建设。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青山村立足青山绿水的美丽生态,谋篇布局新产业,争当“西部富美”排头兵,持续提升“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