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立富(临沂大学教授,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立项号:17BCYJ01)
刚刚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闭幕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让观众大饱眼福。“传统手工技艺+非遗文化元素+现代设计”的新理念,呈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绝妙。无独有偶,今年《舌尖上的中国3》的播出,让山东章丘铁锅一下子成了“网红”,订单排到了两年后。“历经12道工序,18遍火候,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铁锅。”章丘铁锅的走红,更体现出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可。
然而,并非每一项民间手工艺,都能像章丘铁锅一样凭借“网红”身份而重新焕发活力。大量民间手工艺,因保护乏力、后继无人等问题,只能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躺在非遗名录里。如何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走出“深闺”,走向大众和生活,不仅决定着民间手工艺的存续,也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民间手工艺正在加速消亡,图为坚持手工制香的传统手艺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
不管何种手工艺,从产生开始就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在传统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民间手工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现代社会,与人类生活的疏离造成了民间手工艺的没落。因此,要振兴民间手工艺,从根本上讲,就要让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
以陶瓷为例,古代每个时期的陶瓷技艺都有其代表性样式,除了官窑还有民窑,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到了现代社会,除了茶壶、茶碗这些传统陶瓷制品,还可以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创作出更多器具。河南钧瓷制作大师刘红生在钧瓷技艺传承中的一大经验就是注重实用性。这些年,他烧制了大量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像高矮形制不同的笔筒、笔架、笔洗和镇纸以及以汽车为形制作的筷子架等,既以多样的形式体现出窑变与工艺之美,又很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现代人的需求比传统社会中的人要大得多,小到茶碗、茶壶、各类花器,大到陈设器、公共艺术,都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关键是如何把现代人的“潜在需求”挖掘出来进而予以满足。这要求手工艺人用创新的思维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市场和审美在变,材料和工艺在变,科技也不断变革,如果没有工艺、艺术观念的创新,没有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研究,传统民间手工艺就很难存活。只有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与生活需求的作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