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篾匠的竹编,简单的生活用品与自然的和

像我的家乡这样,在山林里的农村,自然物产都比较丰富。祖先们世代生存的资源都来自森林,从食物到用具,都具有浓厚的山林特色。竹篮、簸箕、背篓、撮箕、鸟笼等都是用竹篾编织成的竹制品。

小时候,村庄里很多篾匠,也有很多学习竹编的人,因为生活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去山上干活,或是挑着撮箕,或是背个背篓,频繁的使用,使得这些用具的损坏率很高,也坏的很快。单纯靠买的话肯定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为了节约成本,所以很多家庭都得学会简单的竹编技术。

最简单的竹编,就是编撮箕、鸟笼一类的了。因为没有复杂的卷边,对于编织的格子没有很大要求,不用编织得很精细,不用像竹篮之类的要有一些优美的纹格。一般家庭的男主人都会学一些基本的撮箕编织,学得好一些的能编织背篓。

我老家的人喜欢养鸟斗鸟,从小我们也会受影响,喜欢上山捕鸟来养,大都会学一些简单的鸟笼编织。就是那种圆顶形的方格鸟笼,底面也是方格式的。这种鸟笼比较简单,只要学习简单的绕柱编织都可以编,是小孩最喜欢玩的。如果长大后深入学习,也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篾匠。

村里好的篾匠,能编织的东西很多。从常用的工具,到小饰品之类都可以用竹篾编织出来。

比较有意思的像养鸟人用的虫兜,还有小孩用的鱼篓。这些小东西随身携带,还要用于小东西的装载,要求用细丝编得很精细,而且给小孩的还要有漂亮的纹路。毕竟人们总会通过各种东西攀比,精细的饰品类竹编也能彰显品位。对于大部分只学简单编织的人是编不出来的,需要好篾匠才能编出来。这也是这边区分篾匠和普通人的分水岭。

好篾匠,在农忙之余,总会走边各处长有竹子的山林,从中寻找自己认为适合用于编织的竹子。比如席子、箩筐、背篓之类需要耐用坚固的用楠竹,楠竹做的竹篾一般比较硬;一些小物品则用的糯竹,这类竹子能切成很细的竹篾又不失韧性;而编织撮箕、簸箕这类就用的常见较小的野竹子,容易找也好切成竹篾。

篾匠都是用的生竹子破篾,编织成竹编后烤制一下,这样能够更加耐久。因此编织这些东西要求破篾的手艺较好才能制作出适用的竹篾。常用来破篾的工具都是柴刀,而破篾又是一种精细活,对篾匠的手上功夫要求很高,否则不小心伤到手就是大事情。

现在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人们大都使用更便宜耐用的塑料制品而渐渐不再使用竹制品,竹编制品渐渐沦为工艺品,篾匠也大都随着时代而消亡。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竹制品无疑更加环保,原料来自于自然,损坏后也能很快被分解,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活用具使用竹编制品类,没有塑料类产生的化学伤害,也突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内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