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洛阳伊川县烟涧村数十辆警车疾驰而来,卷起漫天的尘土。
警车直接开到了村里的富户方兴庆家,不由分说将人带走,只留下一脸懵的方家子孙乱作一团。
原来,方兴庆被牵扯进了成都和上海的两起大案中了!
这边,方兴庆却一脸淡然,他知道警方为什么抓他,也很自信自己很快就会被放出去。
果然,随着调查的开展,警方一脸无奈,开着警车又将他恭恭敬敬送了回去。回去的路上,一位警察开玩笑:“他如今带着全村造假,年营1.6亿,但咱们还真管不了他!”
那么,方兴庆究竟干了什么事,让警察劳师动众?既然牵扯大案,为何又将称管不了他呢?他一个农民出身,又是如何带领全村实现年收入1.6亿的呢?
因为,这背后的故事,实在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一位农民的发家之路
方兴庆,洛阳伊川县烟涧村的一个农民。跟大多数愁着挣工分的农民不一样,方兴庆在种庄稼之外,还找到了一个更赚钱的手段。
这其实跟方兴庆的一个爱好有关,虽然只是个农民,但方兴庆农闲时间最喜欢的就是看报纸。
尤其是报纸上出现的古玩古董图片,他总是能盯着一张图研究个半天。妻子不能理解,一个土农民怎么还爱上看报纸,甚至还出言揶揄。
然而,她不知道方兴庆的这一爱好,以后将会创造多么巨大的经济价值。
年,方兴庆在一则考古新闻里看到一面铜镜,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那面铜镜雕刻精美,即便一层厚厚的铜锈也掩盖不了它的典雅。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钻进了他的脑子里,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呢?
说干就干,方兴庆立马找来了一本名为《青铜器》的书籍,里面的一张名为牛鼻象背铜镜的图片他越看越喜欢,决定就仿制它了。
随后,这个农民开始研究起青铜器如何雕刻、如何成模、如何配方、如何浇筑等等。
搞定实验原理,方兴庆决定再找2个“专家”,路治群这个年轻的木匠,刘克铎这个老银匠。一个擅长雕刻,制作模具,一个擅长在器具上修修补补。
就这样,3人小队组成了,作为“老大”,方兴庆的任务当然就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如何将制作出来的铜器做旧。对于古玩修复,做旧和成熟的铜锈技术,难倒一众大咖。
可在方兴庆这里,他却找到了别具一格的方法,先将青铜器上抹上一层硝酸铜,然后塞进碳铵化肥里,仅需要3天时间,铜镜就会生出一层蓝色的锈。
最后,只需要在上面喷洒点他秘制的调料酱,再刷上一层泥浆,让古董界心动的铜绿就做出来了!
仿制的铜镜成功,方兴庆却并没有太过高兴,因为他得检验一下自己的技术到底过不过关,于是,他揣着这个铜镜就来到了一家博物馆,让现场的专家鉴定。
专家翻来覆去,眼神从开始的不屑,到后面的惊喜,最后断定是真的。直到这时,方兴庆才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回家不久,一个古董贩子就找到了方兴庆,要买走他做的铜镜,出价元!
要知道在60年代,元可是一笔巨款,不到10元的成本,却能转手赚元,方兴庆兴奋地一夜也睡不着觉。
随后一段时间,方兴庆等3人组开始了密切的配合,在不断的仿制过程中,技艺也越发纯熟。
但是,看着拿到手的一笔笔“巨款”,方兴庆心里不踏实了,自己的仿制品连专家都鉴不出真伪,万一被古董贩子当成真的卖可就犯法了!
所以,每卖一件仿制品,他都会反复给贩子强调,这是仿制品,是工艺品,千万别说是真的,这是违法的。
但是收益实在是太可观了,方兴庆后来在采访中表示,在80年代,他做的一面铜镜甚至卖到过元以上的高价!
就这样,靠着这门“手艺”,在80年代,三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在村子里率先造起了3间瓦房,把村子里的人家都羡慕死了。
然而,这样的兴奋没持续多久,方兴庆就被卷入两起大案中。
卷入大案,开始转型
年,成都和上海海关,同时发现一批数量巨大的青铜器走私。
经鉴定,其中的一面“兽面纹方鼎”跟收藏在洛阳博物馆的那一件,简直是一模一样。
这瞬间引起了警方的高度 顺藤摸瓜,很快,警方就查出了这个青铜器,就是出自方兴庆之手。
当天,方兴庆就被警察带走了。
审查时,警方认为方兴庆是在倒卖文物,吓得方兴庆连连摇头:“不不不,我做的是仿制品,是工艺品,而且我在卖的时候就反复强调,只能用来观赏,千万不能当成真古董去骗人。”
这样一番解释,却也合情合理,最终警方认为方兴庆并未违法,于是便开着车又将他送了回去。
经此一事,方兴庆不仅没有吃官司,反而还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原本因为嫉妒,讽刺他骗子的人,现在也明白了他这“生意”靠谱。
于是,村子里三三两两地开始登门,希望他能教教手艺。
原本以为这么赚钱的手艺,方兴发肯定会拒绝,却不想他竟当场答应,还放话说:“只要想学,就愿意亲自来教。”
此话一出,全村沸腾,多人口的村子里,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开始跟着方兴庆学仿制,到90年代末期,村子的仿制业达到了巅峰。
当时,村子里光作坊都有多家,能做多种青铜器。
什么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这些对于村民来说,都不在话下。
精确还原,原汁原味,这些精美的仿制品因为品质精良,被运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等数十个国家,成为一些人爱不释手的珍品。
烟涧村的人,因为这个事业,在90年代,一年的产值都在数百万。
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楼房,开起了小汽车,成了十里八乡羡慕不已的富裕村。
“烟涧造”也成为当时青铜器仿制品的一个响亮的名牌,跟“景德镇”简直不相上下。
然而,就是这样如火如荼的仿制事业,却随着名气的逐渐增加,一时间被数万人喷,甚至有些臭名昭著的意味。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烟涧造”臭名昭著
原来,烟涧村民仿制的青铜器实在太真了,真假难辨。
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这样的赝品,被以假乱真,成为一些收藏家心中的珍宝。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烟涧村民最喜欢看的就是鉴宝节目,当那些收藏家捧着心爱的,花了几万元买来的古董请求专家鉴定时,她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烟涧出品”,甚至还能看出究竟是哪家出的货。
慢慢地,烟涧村逐渐被一些“上当”的人称作“造假村”,无数人要求应该将这个造假村取缔,毕竟这种以假乱真的手段,在很多人眼里,无异于“骗子”。
然而,每当出现这样的呼声,警方的回应却是:“这真管不了!”
为什么呢?
因为5年统计,烟涧村户人家,0多人,靠青铜器制作一年的产值已经高达万元,到了8年,更是高达1.6亿元人民币。
这项技术给当地的政府创造了巨量的收入,更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可问题的症结在于,烟涧村仿制青铜器,究竟是不是在“造假”?
对于这一疑问,当地政府的一个举动,给了最有力的回应。
年1月29日,河南省文化厅发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挂牌,这也是国内首家青铜工艺非遗展示馆。
也就是说,官方将烟涧村的青铜器仿制,认定为“非遗”,官方都已经盖章认定,再有人吐槽称“造假”,恐怕就很难有说服力了。
那么,对于这件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呢?
1.应该庆幸手工艺制品得到传承和发扬
中国上下年,悠悠历史中,有太多的精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过去式。
那些精美的瓷器,那些历史厚重的青铜器,只能成为有钱人的玩物。
是的,物以稀为贵,这是基于经济价值。
然而,作为一项技艺,被保存,被传扬,却是一件更重要更伟大的事业。
文物不应该只是有钱人高高在上的摆件,也应该成为真正喜爱并懂得欣赏它们的美的人能够拥有的东西,因为真正能传承下来的,只有这些人。
要知道,青铜器制作本就是历史传承中一项重要的技艺。
就好比中国的瓷器,当年为了“偷盗”我们的技术,德国甚至派卧底在我国偷学3年,才搞明白其中的原理。所以,我们不以为意的东西,别人却视若珍宝。
至于所谓的“造假”,罪应在贩卖文物,将这些仿制品渲染成正品的古董贩子。
就好比有人拿刀杀人,我们不可能就要禁止生产刀具吧。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东西本身,重要的是用这些东西的人。
2.经济价值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兴衰没落
然而,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烟涧村”的光荣正在一点点消失,因为越来越多的精美工艺品,正在代替他们的仿制品。
价格的回落,让原本的多家厂骤然缩减了大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上店面,外出打工。
这就是市场规律,当一件产品无法给人带来既定的经济收益时,就是这个产业没落的开始。
所以,别再幻想着这些手工艺人们,靠爱发电。毕竟,生存才是人的第一追求。
如今,那些曾经高呼“造假”的人,再想靠情怀,恢复烟涧往日的繁荣,已经没有可能性了。
3.传承创新才是最好的发展之路
其实,烟涧的繁荣落幕,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就是这些村民,还没有走出更高的视野。
对于村民们来说,他们一直走的是仿制的路子,因为“高仿”,专家都难以辨别而自豪。
“古董”这个名词,既成就了他们,也束缚了他们。
其实,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完全可以在青铜器制作的样式上,进行创新。同时不断精进各种青铜制作方法,让更多精美的青铜器具,走向千家万户。
这才是更大更长远的市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