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7日讯眼下,在滨州市阳信县华阳工艺品公司的车间里,39岁的王春燕正坐在雕刻机前认真地打磨着手里的牛骨,4年前她经人介绍进入这家专门从事牛骨雕刻的企业工作。
阳信县金阳街道蔡王店村村民王春燕告诉记者:“以前我在家里就是带孩子、种种地,没有啥收入,别的也不大会,文化也低,工作也不好找。”
自从接触上牛骨雕刻,王春燕就喜欢上了这个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牛骨与很多雕刻材料相比硬度大、韧性小,要想把牛骨雕成合格的造型,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这门手艺。
现在王春燕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树木、动物等组件的制作,这些组件再经过老师的修饰组装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玉白菜、花开富贵、松鹤延年,眼前这些形象逼真、寓意美好的骨雕作品就是王春燕和自己老师的佳作。靠着学来的这门手艺,王春燕现在每月能够拿到多元的工资,家庭生活大大改善,而教会她骨雕手艺的老师就是赵光兵。
牛骨雕刻师赵光兵说:“一开始,我是从北京学雕刻,那个时候都是象牙雕,在北京象牙厂搞雕刻,象牙令一禁止就以牛骨的材料还是象牙的工艺,然后又做起这种工艺品。”
今年39岁的赵光兵从18岁开始学习骨雕工艺,有着非常丰富的骨雕经验。年受当地企业的邀请,赵光兵来到阳信县,一边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骨雕创作,一边教授从当地农村招聘的这些妇女。
赵光兵说:“像这些工序,一开始都是一块一块的选料,然后打磨,画出造型来,然后再慢慢雕刻,光这一个作品大约得有多件这样的小件,你看这些鹤、祥云、草,还有松树,光着一块松树就得八块。”
靠着复杂的工艺、精美的造型,这些骨雕作品深受很多艺术爱好者和业内人士的喜欢,很多旅游景点也前来定制骨雕作品,当作高端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目前赵光兵所在的这家工艺品厂的年销售额达到多万元。而阳信县作为肉牛养殖和加工大县,年肉牛屠宰量超过万头,有着非常丰富的牛骨资源,目前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牛骨雕刻产业,在像赵光兵这样的牛骨雕刻师的带领下,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学起骨雕工艺,纷纷端起“骨饭碗”,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手段。
阳信华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斌说:“在我们企业自身考虑,因为牛骨(雕刻)这个行业手艺人比较缺少,我们是想培养一些农村大姐,把她们培养成会干、愿意干、爱干的手艺人,我们阳信的骨雕文化正式在阳信落地,继续发展下去。”
闪电新闻记者周建辉王飞飞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