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视频详见CCTV2《一槌定音》-04-10期
清代沙窝木旋碗
木旋,一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因制品必须随着旋轴一起旋转而得名。木旋主要通过手持刀具对旋转的木坯进行旋削,最终制成形状不一的轴对称造型的木制品,在我国木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手工木镟技艺是典型的民间传统手工实用技术,这项技术应用到社会众多领域,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曾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木镟技艺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为传统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木旋制作技艺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木制品由最初的生产生活工具,发展到现代的工艺品,几经岁月冲刷、沉淀和提炼,时至今日,已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清代紫檀绳纹绣墩
绣墩又称坐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墩与凳同义。
绣墩具有古雅之趣,它在造型艺术上更是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不少绣墩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击鼓钉,既简朴又美观。墩圈雕花精致,或海棠,或竹节,或藤蔓,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墩面的装饰也很讲究,除板外,还有镶嵌彩石影木,大理石、藤等。绣墩的制作木材非常讲究,常用紫檀、花梨、红木等。另外,明清两代瓷墩的使用极为普通,有德化、醴陵、景德镇等地的产品。
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
▲太和木作紫檀绣墩
到了唐代,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经宋代的沿袭,至明清,绣墩已成为一种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
THEEND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