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古人,利用时间和巧夺天空的技艺,创造了形形色色的黑科技。这些黑科技至今流传甚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一直在使用,一直享受黑科技带来的便利,孰不知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发明。
筷子
纣王生性残暴,在他统治的国家里,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纣王有一个喜好,他要求自己每天吃的东西不能凉也不能烫,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做饭的人会面临死亡,而服侍他用餐的也免不了跟着遭殃。据说有一次正好该妲己服侍纣王用膳了,她挑了纣王比较喜欢的一道菜先尝了尝,结果是有点烫嘴。这可怎么办呢?直接送到纣王口中若是烫了,恐怕就该挨训了,于是她急中生智,拔下头上的两根玉簪去夹菜,然后慢慢送入纣王口中。话说从夹起到送入纣王口中,中间这个过程正好让菜凉了下来,纣王感觉这个方法不错,就让妲己以后每天都这样喂自己吃饭。
话说妲己见此法不错,就命人特意打造了两根“玉簪”,然后就用这夹饭菜喂纣王,后来这种东西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最后就形成了所谓的“筷子”。据史料记载,筷子最早是在商朝末期开始使用的,所以与历史也非常吻合。李白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这个“箸”就是筷子。
指南针
指南针又称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史学界认为磁针浮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
现代人制作了各种电子指南针,智能手机普遍有这个软件,电子罗盘也叫数字罗盘,是利用地磁场来定北极的一种方法,应用到手机上,其实就是电子指南针,电子罗盘一般用磁阻传感器和磁通门加工而成。虽然GPS在导航、定位、测速、定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信号常被地形、地物遮挡,导致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使用。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采用组合导航定向的方法。电子罗盘正是为满足用户的此类需求而设计的。它可以对GPS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保证导航定向信息%有效,即使是在GPS信号失锁后也能正常工作,做到丢星不丢向。
伞
伞的发明者据说是鲁班,鲁班每次在下雨天都会淋湿,他老是琢磨如何才能避免下雨,他在荷叶里找到灵感,发明了第一把雨伞,由竹竿做支架,动物的皮草做伞面,但是这把伞不能收缩,携带不方便,最后鲁班经过改进,便做出现在伞的模型,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收缩自如。
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它可用作骨架的材料与缠线。使用时以手将之举起,虽然伞在最初发明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挡阳光,但是现在最常被当作雨天挡雨的雨具。用来遮蔽阳光的伞又称作阳伞或遮阳伞,可固定于露台桌等户外家具,或用在海滩上。伞的其它用途包括装饰物、拐杖甚至兵器。
造纸
造纸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分有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手工则用有竹帘、聚酯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纸页,经压榨脱水,再行晒干或烘干成纸。机制和手工两种造出来的纸最大区别在于,由于手工纸采用人工打浆,纸浆中的纤维保存完好;机制纸采用机器打浆,纸浆纤维被打碎。使得手工纸在韧性拉力上大大优于机制纸。特别体现在书画用纸上(比如:宣纸)。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接触。在工业、农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中,也离不开纸。纸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材料。21世纪进入无纸化市场,但是造纸术一直不会丢弃,因为纸的用途太广泛了,造纸带来的污染很是严重,也是现代人需要面对的。
瓷器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瓷器在生活中出了用作器具、茶具、饭具,更多是收藏价值,对于瓷器的收藏,也有一套标准:第一要“古”,第二要“稀”,第三要“美”,第四要“俏”。
发酵和蒸馏
发酵和蒸馏在公元前3世纪前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造醋和酱油的技术,而这都是通过发酵和蒸馏来实现的。最近的考古在河南省发现了年前的陶器碎片,并在其中觅到了酒的踪迹。这一发现使中国人利用发酵工艺制酒的时间大大向前推移,也证实了中国人才是酿酒的鼻祖,因为曾经的酿酒先驱——阿拉伯人直到0年后才制造出含酒精的饮品。
发酵和蒸馏技术已经遍布全球,白酒、啤酒、白兰地等等酒类;醋类,最有名气镇江的陈醋;酱油,各种工艺制品有老抽和生抽等。发酵和蒸馏技术从古至今渊源流长,真的感谢古人的黑科技,让我们如此幸福的生活。
丝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
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现代工业丝绸,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蚕丝产品,主要是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纤维素的组合体。丝绸第一用途是衣物,可以驱寒保暖和遮挡酷暑。现在丝绸不再是单纯的用处,进入了商业化,人类的进步,文化的传播,丝绸广受世人所喜爱。
地动仪(地震仪)
地动仪是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创造的一传世杰作,由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发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现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仪主要有三种,每一种都有与它们将要测量的地震震动幅度(速度和强度)相应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摆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短周期地震仪,长周期地震仪,超长型或宽波段地震仪。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